12月8日,成都市卫健委公布3例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及活动轨迹。20岁的赵某因在确诊前14天内去过成都多家酒吧,引起部分网友热议,甚至发展为网络暴力。据媒体报道,赵某个人隐私信息在多家社交平台上被转发,包含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照片等。
官方公布确诊病例信息及活动轨迹,本意是为了快速找到密切接触者,便于开展疫情防控。可没想到,这一次却变成了少数人猎奇与调侃的素材,令人叹息。
就这起事件来说,因为出入过酒吧,就被认为不务正业,是“转场女王”。因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就被指责不该四处溜达,到处传播病毒。这些都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和“有罪推定”。一来赵某被确诊之前,完全不知道自己携带病毒,根本谈不上故意传播,二来每个人的出行社交自由,别人无权干涉。“人肉”“网暴”新冠肺炎患者,无异于往伤口上撒盐。
从更宏观的角度讲,在旷日持久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我国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其中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面对疫情需要齐心协力、多些同情心同理心,而不是互相拆台、看笑话。因此,部分网友对确诊病例的戏谑非常不合时宜,应当受到抵制。
事实上,在社交平台公布赵某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照片等信息,已经构成了对赵某隐私权的侵害。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有关部门可以要求当事人服从公共利益,牺牲部分个人权利,比如公开出行轨迹以便排查。但是,真实姓名、电话号码等信息并无公开的必要。赵某的个人信息究竟是如何泄露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不仅是赵某个人面临的问题,而是关系疫情防控工作能否有效推进的大问题。当地公安机关目前已经介入调查,期待尽快得出调查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虽为互联网顽疾,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事件也反映了部分人出现了思想上的麻痹和放松,没有把他人患病当成严肃的事情看待。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反弹出现在少数地区,可是防控形势依旧严峻,容不得丝毫懈怠。
文|刘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