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勇海
一夜之间,“打工人”火了。
“打工赚不了几个钱,但多打几份工可以让你没时间花钱。早安,打工人!”“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有钱人的。早安,打工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怨为打工人!”“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是人上人!”“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
网友热传或自创的这些关于“打工人”的段子和表情包,充满自嘲与宽慰,道出许多人的心声,很容易让人产生强烈共鸣。特别是年轻人,曾经,他们普遍想“干一番事业”,但随着时间一步步往前推移,才发现现实总是残酷的,“干事业”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更大层面上,“打工人”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大家形成了共识。无论白领还是蓝领,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创业者,工作不一定就是干事业,但一定是打工——本质上仍是赚钱生活生存、养家糊口,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儿女教育等,即使到了中年仍有被裁员等风险。
对职场现实吐槽,对高压环境不满,对生活重担调侃,从某种意义上讲,表明不少年轻人在自我认知上实现了觉醒,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多务实、少务虚才是年轻人正常的前进方向,不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不切实际的憧憬与幻想上,才不会对未来充满迷茫。
我们也要看到,“打工人”也透露出许多人在屈辱中的坚韧、在不甘中的奋斗、在平凡中的追求。“老天爷不会辜负你每一滴汗水”“打工人顽强不屈的意志天地可鉴”……这些段子传递一种自嘲式的坚韧,相比于佛系、丧文化,它带有更积极的乐观主义色彩。
罗曼·罗兰曾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除了对“打工人”的自嘲予以倾听、理解,我们的社会也需要反思:“打工人”还需要怎样的保障与支持、关切和关怀,他们才不会穿着沉重的盔甲,朝着未来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