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蔓延,境外输入压力陡增,各地不断收紧入境防控政策。
然而,仍有一些入境人员不配合隔离,提出各种不合理要求。除了几天前有归国女子“非矿泉水不喝”,这两天热议最多的恐怕就是上海洋女婿拒绝集中隔离。
据上海当地媒体报道,3月14日,一位去过德国、法国、瑞士,最终通过中国台北转机回到上海的英国籍女婿,在回到彭浦三泉路517弄社区后,丈母娘和他刚坐完月子的妻子都希望他去集中隔离点进行医学观察,以免影响2个月大的孩子,但遭到男子拒绝。
让网友不解的是,这位洋女婿的要求竟得逞了——“三泉路517弄居委会负责人协调由其妻子带着母亲和女儿住到亲属家,房子留给该外籍男子单独居住,进行居家隔离。”
暂且不讨论这位洋大人的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单说说上海居委会的“人性”服务。
居委会看似找到了一个令各方都满意的“完美”方案,实则是给予洋女婿特殊照顾。这种事实上的“超国民待遇”,恰是最令网友不满和反感的。
虽说上海对入境人员的隔离政策中,没有强制集中隔离一说,但洋女婿的情况显然不符合居家隔离条件,因为同一家庭中,居家隔离对象和非居家隔离对象不可以住在同一套房子里。这也是为了防止交叉感染的风险,奈何洋女婿就是不干。
居委会出面协调解决矛盾没有错,但未免太讲人性、不讲规定了。服务意识强是好事,但该讲管理的时候还是要讲管理,该硬核的时候还要硬核起来。
而且,网友不满还有一个潜在原因,就是觉得洋女婿是因为“身份”获得的特殊优待,假使换一位国内女婿,居委会恐怕就不会这样有耐性了。毕竟这样的区别对待在国内并不是没有,去年一些地方执法优待外籍人士,不就引发过广泛关注。
也许居委会感到很委屈,在没有强制权的情况下,把矛盾及时解决在基层,本以为会获得表扬(像媒体报道的那样),没想到招来的却是批评。不过,也要理解网友批评更多是基于对疫情防控漏洞的担心,是不希望差别对待带来的安全隐患,换个角度看,何尝不是负责任的声音。
在当前的疫情形势下,外防输入必须一视同仁,不能给洋女婿们特殊对待。那些自觉不自觉给予外国人“超国民待遇”的人,需要时时重温辜鸿铭的名言“诸公的辫子在心头”。
文|丁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