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桌“杀猪饭”,引来一场口水战。日前,云南省丽江市龙蟠、鲁甸、宝山、七河等部分乡镇发出“移风易俗节俭杀年猪”的倡议,建议养猪户尽早屠宰年猪或统一宰杀,提倡自宰自食,不铺张浪费,很快就激起网友热议。
“杀猪饭”不是一道菜,而是一种带着“乡愁美味”的传统习俗。岁末年关,云贵川等地总要杀年猪宴请亲友,吃了“杀猪饭”,过年就不远了。对于当地倡议不搞“杀猪饭”,有人表示不解:“总觉得缺少点年味和烟火气!”也有人表示支持,一些地方“杀猪饭”相互攀比、开始“变味”,逐渐发展成大吃大喝,确实应该提倡节俭。双方观点乍看似乎都有道理,但放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就成了一道“既要又要”的难题。
传统习俗与现代管理之间的张力,一向容易触动民众神经。揆诸前例,无论是以环保之名,禁止百姓私熏腊肉,还是以安全为由,禁止民间划龙舟,这些政策本意虽好却频频引发舆论反弹,很大程度就源于管理上的“一刀切”,没有顾及群众的朴素情感。
不同的是,此番不搞“杀猪饭”,还只是一纸倡议。据丽江几个乡镇的工作人员回应,倡议的目的是防止动物疫病扩散,提倡节俭、抵制大操大办“杀猪饭”,避免铺张浪费,并非一刀切禁办。翻看倡议文件,的确有不少表述涉及食品安全,如“注意家庭卫生和圈舍卫生”“需对圈舍进行全面消毒后再补栏”等。
那么问题来了,当地既没有对“杀猪饭”一禁了之,而且师出有名,却依然遭到抵触,甚至是被误读,只是因为群众敏感?
很多时候,管理工作的优化正是靠这样的“敏感”推动的。按照当地工作人员说法,防疫和年味并非对立的二元选项,对应的服务工作也要继续做实,否则有懒政之嫌,即便只是倡议也容易被理解成一种“禁令”。同样值得提醒的是,所谓的“铺张浪费”也不应一概而论。“杀猪饭”代表的是一种重启和期盼,一种情感的集中释放,村民劳碌了一年,逢此传统节日,办得稍微喜庆一点其实很正常,只要不造成浪费,没必要揪着不放。这和讲排场、摆阔气的奢华风气,应该说有着本质的区别。
移风易俗不可能一“倡”而就。唯有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做好充分的沟通,把更多的工作细化,才能在老习俗和新观念之间,找到那个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