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中青校媒向全国80余所高校的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9.2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在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愿意接受过渡性工作,33.98%的大学生表示“说不准”,还有6.75%的大学生拒绝接受过渡性工作。对此,且看以下评析。
不妨先“委屈”一下自己
文丨刘宝庆
“过渡性就业”是当下不少大学生就业的新选择,一来可以给自己一个理想就业的缓冲区,既然目标单位没有达到,先过渡性工作,再谋求新的发展;二来也给自己一个锻炼的机会,总比待在家中好得多。
众所周知,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874万人,加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工作单位延缓2020年上半年的校园招聘工作。面对这种情况,求职路坎坷的毕业生是否应当降低求职期待值、适时调整预期目标呢?在我看来,大学生调整预期,找一份过渡性工作既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明智选择。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大学生在择业上选择与自己专业相符,同时兼顾工资待遇高、上升空间大的单位,无可厚非。但现实是,近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节节攀升,尤其今年又受到疫情影响,所以,大学生在就业上要打破传统择业惯例,不妨先“委屈”一下自己。一方面,先过渡性工作,再谋划未来,先就业后择业;另一方面,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打牢根基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过渡同样考验求职智慧
文丨王军荣
在有些人看来,选择“过渡性就业”是降低了求职要求。这么想,其实很天真。从现实来看,不可能每一个人在刚开始求职时就能找到理想职业。选择“过渡性就业”,就是通俗说法——“骑牛找马”式求职,前人可以采取这种方式,现在的求职者同样也可以。
选择“过渡性就业”无可厚非。一方面,能够尽快就业,解决生计问题;另一方面,能够积累工作经验,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为找下一份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
不过,选择“过渡性就业”也要注意几点:其一,需要诚信作保障。不能因为只是一个跳板、临时性工作,在工作中就出现不诚信和轻慢。其二,将“过渡性就业”当作学习的机会。虽然是过渡性工作或者临时性岗位,但不应浪费每一个积累经验的机会。不以事小而不为,如此,才会进步。其三,在做过渡性工作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心仪工作”。或许在刚开始求职时,自己也不明白究竟想要找什么样的工作,过渡性工作可以让自己的职业规划变得更加清晰。
也不是什么工作都可以做
文丨张培胜
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一方面可以在自己的兴趣、专长上找到着力点,提高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自己预期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成长渠道等。
然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经历、社会阅历、人际交往上还存在明显不足,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工作经验,扩大交际范围,从而发现自己的职业优势,充分认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以便理性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过半数的大学生愿意接受过渡性工作,是理性认识就业形势的表现,利于未来职业发展。
大学生接受过渡性工作,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工作都做,必须考虑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比如,学的是财务专业,将来打算做一名会计,就应该选择与会计有关的职业,从点点滴滴中提升从事会计的工作能力,从而为以后迈上更好的职业台阶打下基础。
【栏目主持人】丁建庭
【投稿邮箱】nfrbpl@126.com
【作者】 刘宝庆 王军荣 张培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