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业农村部发布消息显示,今年夏粮再获丰收,秋粮作物长势正常,全年粮食丰收基础较好。小麦品质明显好于上年,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比达到33%,启动大豆振兴计划,预计面积增加1000万亩以上,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老百姓的“米袋子”越来越充实。从1949年至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从2263.6亿斤提高到13157.8亿斤,增加了1万多亿斤;平均亩产从68.6公斤提高到374.7公斤,增加了4倍多。看人均,我国虽然有着近14亿人口,但目前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超过940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看自给率,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以仅占世界9%的可耕地面积和6.4%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5年都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实现了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从“广积粮”向“积好粮”的历史性转变,彻底告别了“饿肚子”的时代。上世纪60年代,中国有很多人吃不饱饭。前不久,袁隆平在接受采被访问及这种场景会不会再出现时,他连说了两个“不可能了”。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他还专门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耕地轮作休耕,一项项政策接连出台,守住了耕地“红线”,确保了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截至2018年,我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4亿亩。按照规划,到2020年要确保建成8亿亩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除了主要粮食,其他经济作物产量也快速增长。比如,2018年中国棉花产量为610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12.7倍;2018年中国油料产量达到3433万吨,比1949年增长12.4倍;中国三大谷物自给率超过98%,实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中国碗盛中国粮”。
仓廪富则天下安,农业丰则基础强。近年来,党和国家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牢牢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实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加“三农”投入,强化科技推广,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强功能区建设,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稳定种粮收益预期,这些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不仅解除了农民种粮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农民和生产区种粮抓粮积极性,而且稳住了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保障的“基本盘”。1.1万亿斤、1.2万亿斤、1.3万亿斤,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攀新台阶。从8亿人吃不饱,到近14亿人吃不完,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粮食连年丰收的背后,凝聚着党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甘霖,也凝聚着亿万农民的勤劳和汗水。国家统计局公布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最显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中,把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作为“重要的伟大飞跃”之一。
端自己的碗、盛中国的粮。这句话对我们这样一个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当前,正值秋粮生产的关键时期,农民在田野间辛勤劳作,广袤中原大地,丰收的小麦颗粒归仓;美丽江南水乡,田里的中稻茁壮生长;东北沃野千里,秋粮作物播种完成……大江南北,粮丰农稳,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又一个稻谷满仓的丰收之年近在眼前。(南方网尹贵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