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规范教辅进校,做减法更要做加法

2025-09-12 12:08 来源:光明网

  孩子的书包变轻了。新学期家长发现孩子的书包里少了很多教辅材料。在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的大背景下,各地下发新学期教辅进校政策,有的严格执行“一科一辅”,有的不再统一订购任何教辅。

  例如,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中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管理的通知》强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组织、征订、代购省教育厅初中评议目录外的其他教辅材料。严格执行“一科一辅”要求,不得超出规定的学科、品种、年级范围征订教辅;不得以补充练习、校本教辅等名义变相征订多种教辅材料。实际上,关于教辅的这些要求并非首次提出,“一科一辅”、学校代购不得从中牟利等原则早已明确规定,当下各地的做法不过是对既有政策的严格执行。

  虽然对“一科一辅”有明文规定,但是书包依然越来越重,以至于学生自己都背不动。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教辅选购往往存在复杂的利益关联,在一些地方一些学校已经形成了一条灰黑色利益链条;另一方面,在教育内卷的背景下,教辅成为学生辅助学习、加强训练的工具。而之所以强化教辅治理,既在于斩断教辅进校园的灰黑利益链条,也在于以教辅的规范使用为抓手,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

  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政策推进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一些不解和质疑。一些家长担心政策意图在于一刀切禁止教辅材料进校园,会剥夺学生自由选择教辅的权利,让学习失去“抓手”。同时,如果只是部分地区落实政策,未来又如何与发放教辅的地区竞争?尤其是有些学校配套举措不够,不发教辅后,每天发一页电子版习题让学生自己打印,实际上并没有减负,反倒增加了家长的负担。

  这些顾虑和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广大家长真真切切面对的现实。它与落实“双休日”制度所引发的争议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学生长期处在高度竞争压力之下,当各类局部减压减负举措陆续推进,却有些不适应。尤其是在不同地区改革推行力度不一,改革配套措施不完善的背景下,新的焦虑也同步到来。

  对此,首先应该肯定的是教辅治理的积极意义。教辅征订乱象的存在,肥了利益链中的各方,加重的却是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超量教辅、盲目刷题,也不一定都会转化成学习成绩,反而对学生是一种消耗。当下的治理,总归是一个好的开始,如果能够持之以恒,必然形成新的教育生态。

  面对家长的顾虑,一方面是要做好政策宣讲工作,消除家长的误会。比如广东明确,不存在不允许学生个人自带学习材料进校园问题,学生如学有余力,可根据自己学习需求携带自购的相关学习材料到校。每个学生的学情不一样,尊重学生的差异,不搞“一刀切”,应该是基本原则。

  更重要的是,做好改革的配套工作。做减法的同时,做好加法,推动课堂内外提质增效更为重要。落实“一科一辅”,就要求精选优质教辅,建立更严格的教辅评议标准,精选符合课程标准、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材料,让“减量”与“提质”同步推进。

  过去没有大量市场教辅时,学校自编的学习资料因“针对性强”“贴合学情”广受认可,这一经验值得借鉴。比如,山西就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开发供学生免费使用的教学辅助资源。对教辅的过度使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部分教师在作业设计、课后辅导上的惰性。破解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对此,要提升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水平、提高教师个性化作业设计能力,让学生在课堂内掌握核心知识,让作业从统一刷题转向分层、精准练习,如此就能减少对课外教辅的依赖,纾解家长的焦虑。(李一陵)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