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审美个性化 要鼓励也要引导

2024-06-19 11:54 来源:光明日报 王丹

  近来,年轻人群体中刮起了一阵“丑萌风”。从博物馆文创到搞怪玩偶,从宠物无边抱枕到黏土滤镜,古灵精怪的“丑东西”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亚醜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东汉击鼓说唱陶俑、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无语菩萨”……就算你上网再“节制”,相信也都刷到过这些文物衍生的表情包。基于“马踏飞燕”制作的“铜奔马”毛绒玩具更是被卖到断货——那个瞪着大眼、龇牙大笑的“绿马”,上架一年卖出10万件。

  被认为“高大上”的博物馆文创尚且如此,那些出自个人和工作室创意之手的“丑东西”就更是让人大开眼界了。金色伞顶加一顶皇冠的“吾皇的伞”,通体碧绿、瞪大眼睛、张着大嘴的青蛙勺子,钢丝球花束,绿头鱼头套,“卖崽”的青蛙……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丑萌风”刮不到的地方。它们是如此有市场号召力和影响力,以至于有电商平台专门开设了“竞丑”比赛,某社交平台上名为“丑东西保护协会”聚集了20多万名成员。

  “丑萌”的东西何以刮起这么强劲的风?坦诚说,无论是“铜奔马”还是黏土滤镜,如果按照传统审美标准来框定,一定不能被划入“美”的范畴,但在“不美”之余也多了些幽默、个性甚至滑稽、戏谑的意味。“丑萌”在年轻人中的流行,何尝不是他们对松弛和自由的一种追求宣言?这不仅满足了他们的情绪消费需求,也是好使的“社交货币”。

  在各种技术的加持下,当美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精致,似乎也意味着越来越远离真实。滤镜文化和美颜经济盛行,也助推社会审美渐趋单一。不过,越如此,也越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越想要抵抗和逃离。精致美跌落“神坛”,“丑萌”逆势破圈走红,恰是审美“逆反”的注解。相比千篇一律的美,年轻人似乎更青睐别具一格的丑。年轻人跳出精致美的“圈圈”,选择拥抱粗糙的“丑萌”,是个性和审美自信的彰显,也是其重视真实的心境外显。所以说,当一种审美可以成为趋势,当然与艺术创作和呈现的特点有关,但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社会文化动因。

  “丑萌”能红多久?估计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但相信它作为年轻人发掘的另一种审美,将会长久地存在于“审美”这个大的集合中。社会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文化环境的日益包容,让年轻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进行审美表达和创造,包括“丑萌”在内的趣味,丰富了我们的审美体验,甚至对前辈来说也是一种“文化反哺”。

  也许是试错,但这种实践探索依旧宝贵,值得我们呵护和珍视。不妨给他们更多一些的宽容,更多一些的鼓励,正如前面提到的“丑东西保护协会”的口号——去发现被囿于固有形态之外的美。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