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粤来粤好——2014年网络名人看广东”活动来到了东莞、佛山两个制造业大市。作为全省转型升级的两大重镇,这两个城市一直动作频频,一个在进行着艰辛的外贸转型,另一个则在推动着制造业的不断升级。它们的努力成效如何,成为所有人关心的重点。
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表示,经过上半年的努力,东莞外贸进出口增幅喜人,将力争在全年达到6%的增长,为全省外贸目标的完成做出贡献。而佛山市委书记刘悦伦则透露,希望进一步与珠江西岸的四个市进行协调,从而制定出拉动整个珠三角西岸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整体规划。(7月25日 《南方日报》)
从地理版图轮廓上看,中国像是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而广东则像是大象的鼻子。如果再细看,佛山和东莞分别处在广州的左右边,一西一东,恰如大象眼睛“广州”的双眼皮。佛山,依托广佛同城一体化,可以辐射中山、江门、肇庆及粤西地区;东莞,处在广州和深圳两大中心城市之间,桥梁纽带作用突出,同时可联动惠州及粤东地区发展。因此,从经济地理学上看,佛山和东莞毫无疑问成为广东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在制造业转型升级当中扮演着引领的重要角色。
历经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当前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活力”逐渐成为各方共识。东莞、佛山作为广东两个制造业大市,他们的改革创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风向标”的意义。在本次“粤来粤好——2014年网络名人看广东”活动中,成为网络名人和媒体记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其地位与影响不言而喻。
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在历经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阵痛之后,痛定思变,更加坚定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东莞产业或外迁、或改造、或兼并重组,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克服了原材料、劳动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等一系列因素挑战,外贸开始逐步蝶变提质“突围”。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东莞市进出口总额744亿美元,增长5.6%,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全国20.5和4.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34亿美元,增长5.3%,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7.5和4.4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22.1亿美元,同比增长16.8%。
而孕育并传承岭南文化基因DNA的佛山,则在制造业的升级提档中“变速”,并加快由佛山制造走向佛山创造的跨越式发展。佛山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没有孤立与短视,而是跳出佛山思考佛山,筹谋更大规模的区域合作,借助更多的外力倒逼自身蝶变提质,在制造业转型升级后成为先锋模范,又反作用于其他城市,引领更加宽广的区域,实现整体的转型升级发展。最近,国务院正式批复关于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这意味着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佛山,乃至广东的区域协调发展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无疑是大大的利好。
知名时评人石述思说:“广东发展的价值不仅仅要体现在为全国的GDP做贡献上,更要体现在为我国的制度建设和文化价值建设做贡献上。”对此,东莞和佛山在蝶变提质的过程中,要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同时,让更多地方获利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