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式开学。该校突破传统学术架构界限,实现跨学科的教育和科研模式,是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与创新的重要尝试,能够为大湾区高教事业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教育高地,正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一步,而迈出这一步,重点在于协同,核心在于创新。
粤港澳三地教育的体制机制、教育结构、资源水平和发展理念等各具特色、各有优势。香港高等教育水平高、国际化水平突出,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五所院校位列世界大学排名前100;澳门产业结构特点突出,高等教育紧紧贴合产业发展,旅游管理等专业学术与实践水平高;广东高校结构完善,具有大量优质生源以及雄厚的产业基础,产学研合作发展前景广阔。三地优势互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教育高地提供现实基础。为进一步畅通大湾区教育领域的要素流动、资源共享,必须建设高质量协同体系,努力实现协同、治理协同、理念协同,实现政府、大学、社会多主体高层次全方位协同,充分释放大湾区教育发展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产业变革、科技创新的挑战,作为中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粤港澳大湾区承载了重要的战略责任,而这也呼唤着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高教事业要着眼于办学理念、制度建设、协同机制的创新,打造创新创业型大学,积极响应社会经济的变动与发展,服务湾区建设,服务祖国发展。
在高教事业实践中,创新与协同实际上是相互贯穿的,全方位协同、最大化利用大湾区教育资源,能够为教育创新提供资源支持与制度环境,而教育创新则可以优化协同模式,实现协同善治。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是打造完善协同创新机制。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立足大湾区现实,完善关于大湾区高等教育的法律体系,建设完善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治理协调机构,创新资金、资源、人员等要素流动管理模式,破除要素流通的行政壁垒。其次,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使之适应大湾区发展需要,“学分银行”“在线课程联盟”等就是有效的尝试,可以促进高质量教学内容共享,实现共享共建协同发展。同时,要善于利用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为治理创新赋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教协作平台建设,推动各相关方信息共享、资源流动。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呼唤着大湾区高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创新为动力、以协同汇聚动能,打造水平突出、结构完善、高效协同、产学研高度融合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作者:周秉锐(华南理工大学)
指导老师: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