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展现委员履职风采,展现广东省政协工作亮点,今年广东“两会”首次举办“委员通道”和记者会,前后共有12位省政协委员相继亮相发言,成为广东省政协大会“委员通道”的首批“吃螃蟹”者。不过,代表们坦言,“人生第一次面对那么多媒体镜头,太紧张了”“临上场前一天,我还打磨发言稿至凌晨1点多”。(1月29日南方网)
今年广东的“两会”有很多新意,最令人眼前一亮的莫过于首次设立“委员通道”。12名走上红地毯的委员代表们,与媒体记者坦诚布公,从大湾区建设到营商环境改革、从健康医疗到校园安全,围绕民生问题与媒体交流互动。台上短短“5分钟”,考出了委员们参政议政的真实水准,也倒逼委员们在更短时间内传递出更多有价值、含金量高的内容。
广东首设“委员通道”,组织一些委员与媒体记者面对面沟通交流,回答民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充分展现了开门办会、广纳寰宇声音的真诚实意。在过去,没有“特别通道”,记者们提前获取信息往往费尽周折,即便打游击、撞运气也难有“货真价实”的一手信息;而今设了“委员通道”,有了采访的“根据地”,面对“长枪短炮”,委员们也会更加重视,对提议更加走心,这也是促进“两会”高质量召开的应有之义。
开诚即是布公,开放源于自信。在“委员通道”上,委员们谈到的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手续繁琐问题、电动汽车使用管理问题、检查考核“一刀切”等问题,都切中要害,讲到了关键,没有前期充足的功课和实地调研,是难以做到的。设立专门“委员通道”,让社会关切、代表委员意见在会前就集中、碰撞,这对于“两会”倾听民意、广纳意见、提升含金量大有裨益,值得在各地推广。
作为代表委员,就应当站在人民的立场,当人民声音、民主意见的“传声筒”。对于公众而言,自然是期望委员们能够更好的代表民意,把民生的“难点”“痛点”问题带进两会,共同协商解决。对于政府决策层来讲,期盼的是能够听到基层“实音”、管窥出社会真实状态,以便更好地找准焦距、对准靶心,做到政策出台有的放矢。在这点上,广东对标全国“两会”,切换传统开会模式,向媒体和公众设立的“委员通道”很有创意,体现了敞开大门办会的自信和底气。
立足新起点,迈向新征程。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如此,“两会”的会风、形式也是如此。无疑,广东省推出的“委员通道”“台上5分钟”新模式将省级“两会”的办会理念、办会风格推向了新高度,折射出开放透明的新会风,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加自信、开放的广东。(南方网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