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世界睡眠日前夕,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了《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对6到17周岁的青少年儿童大数据调查显示,睡眠不足8小时的占比达到62.9%,13到17周岁青少年儿童睡眠不足8小时的占比达到81.2%,6到12周岁的这一比例仅为32.2%。课业压力成为影响孩子睡眠的第一因素(67.3%),其次是3C产品,噪音、声、光等睡眠环境占24.8%。调查显示,周一到周四晚上23点,仍有8.64%的学生在忙于作业。(3月17日中国新闻网)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对中小学生来说,没有充足的睡眠,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学业。有调查显示,目前中小学生中,仅有23.99%的学生可以睡到自然醒;由闹钟或他人叫醒的学生比例高达76.01%;更严重的是,还有29.26%的学生睡不到8小时就被叫醒。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首先就在于课业负担过重。
事实上,为了保证中小学生的睡眠、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多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反复出台相关“减负”政策,但执行效果难言理想。不少专家指出,中小学生负担越来越重、睡眠时间减少的核心在于追求升学率的导向,这个问题不解决,恐怕难以走出困境。这从某种意义上也揭示了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主要症结——受到应试教育和功利教育影响所致。
“减负难,减负难,减负再难也要减!”“不获全胜,决不收手!”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说:“如果今日不减负,明日负担重如山。负担重如山,孩子不能健康成长,我们的学生会不高兴的,学生不高兴就是宝宝不高兴,宝宝不高兴,问题很严重。”这表明了教育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坚定决心。保证学生睡眠,必须将减负进行到底。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号称史上最严的“减负令”,这是一个综合治理的措施。对学校来说,切实做到“三个严控”,即严控课程门类和总课时、严控课程容量和难度、严控“非零起点”教学。对教师来说,要严格依照大纲和课程表教学、严控作业数量和难度。对政府来说,要进一步在质量标准、课程教材、考试招生、评价体系以及素质教育引导等方面深化改革。
同时,“减负令”也是对家庭和社会的“告诫令”。家长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孩子学习固然重要,健康也不能忽视,尤其在给孩子报辅导班问题上,绝不能盲信盲从。对校外培训机构的问题,既要持续开展专项治理,又要防止其将“战场”开到线上。将减负进行到底,不能存在盲区,还要出台针对性的办法。真正让中小学生有充足的睡眠,让“宝宝们”都能高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