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0日表示,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2344号决议,首次载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共识。决议敦促各方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并提出为此加强安全保障等具体要求,这是对以往联合国及安理会决议关于“一带一路”表述的继承和发展。(3月21日《人民日报》)
人类居住的这个诞生于46亿年前的蔚蓝色星球,至今还孤寂地运行在茫茫宇宙之中,尚未找到与人类同样智慧的生物。如今这个星球上,挨挨挤挤着190多个国家、70多亿人口,他们经历过无数的灾难和磨砺,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憧憬。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一直是一个带有终极色彩又极具魅力的命题,引发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探寻与求证。
正是基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的现实背景,近年来中国大力倡导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首次会见外国人士时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从国与国双边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几年时间里,习近平几十次谈及“命运共同体”问题。可以说,“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国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当今时代脱颖而出,且将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因为它有极为悠久的文化渊源和非常迫切的现实需要。从文化渊源上说,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有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有“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西方“白金法则”和“黄金法则”,其中都有平等待人、换位思考的思想元素,和中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处世之道高度相似。“计利当计天下利”这类价值判断,共同构成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人类文明。
从现实需要上讲,当前国际形势呈现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诸多特点。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带来了严峻挑战。不论你国籍有别、信仰有异,也不管你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更为严峻的是,当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远远没有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加之国际形势动荡多变,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有所抬头。因此,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期待。
回望世界历史,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曾经为争夺利益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争与冲突。但除了带来全球性的灾难,扩张者哪个是真正的赢家?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技术、信息、人员跨国流动,国家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一国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与别国的经济波动有着重大而又直接的关联,到处都有“蝴蝶效应”。无论从共同利益观或是全球治理观出发,世界都应该是一个高度交融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写入安理会决议,标志着这一理念已经得到联合国会员国的普遍认同。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主席菲利普·査沃斯曾对新华社记者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这一实际情况,鼓励各国通过加强合作努力实现共赢,这符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联合国推动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则说,世界上各种民族和文明如同一片共享同一根系的树林,表面相互竞争,而从深层次看没有哪个民族和文明能够孤立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告诉我们,全球治理必须依靠可持续性的“国际化”发展。如果每个国家都接受和奉行这一理念,我们就将拥有一个“国际化”世界。由此不难看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声音、中国版本,现在已被更多人视为圭臬。
今年年初,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达沃斯论坛上,再次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唱响欧洲屋脊,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好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也再次提出:“我们愿与国际社会一道,致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可以预见,事关人类命运的这一宏大课题,将随着联合国决议,一同扎根世界人民的心里,展现出中国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展现出中国的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南方网雷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