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统计局发布《2021年江苏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负》一文。文章在给出生人口数连年下降归因时,将“女性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列为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此文一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大量网友质疑结论失准、认为归因过于简单草率。尽管江苏省统计局时候回应称“数据没问题,结论说法不妥”,网友对此却并不买账。毕竟,生育,从来不只是女性说了算。
文章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议,主要在于其结论背离了常识。倘若女性高学历真的必然导致生育率的下降,难道要为了提高生育率而为女性求学之路设限吗?文章所提及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2‰”“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接近70%生育一孩”“高中文化程度者生育一孩和二孩的占比相当”等数据,仅仅只是对当地常住人口发展趋势及当地女性受教育水平的客观呈现,跳过复杂的发生机制、草率而唐突地在数据间强加因果,不是科学的调查统计应有的作为。这种强加因果的行为会在无形中制造女性社会分工的割裂,将女性的自身发展、职业发展与女性生育幼儿、照料家庭对立起来。
我们乐见女性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与此同时,我们更应当摒弃将女性接受更多教育和实现更充分就业视作生育率回升障碍的观念,将生育这回事放到社会语境下进行讨论。女性已经不再会因为生育而遭遇职场歧视了吗?大多数年轻人都能承担住房及育儿成本了吗?完善的婴幼儿托育体系已经建立并实现全覆盖了吗?女性的家务劳动得到充分尊重了吗?种种因素使得生育决策需要经过一系列综合考量,正因如此,与其说生育是女性的个人选择,不如说生育是家庭的选择、社会的选择。
图源:视觉中国
如今,社会面临着生育率降低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是在这样的关头,越不能为了抓生育而忽视女性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反,唯有更好地尊重女性的自我价值,通过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为她们的生存、生活提供充足安心的保障,才有可能提升女性生育意愿。为此,需要从性别平等和女性发展的视角出发,通过一系列公共政策切实缓解女性的压力,让生育孩子不再是职场“减分项”,让更多家庭养得起、养得好孩子,消除女性生育的后顾之忧。
好在,社会观念在逐步转变,女性的诉求正在被看见。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众多代表委员提出了发放育儿补贴、增建托儿所等建议。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推出了一系列生育“组合拳”,让男性不再在生育问题中隐形,让整个社会为生育问题兜底。目前,全国多个省份出台了延长产假举措,且部分地区实行夫妻合休;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进一步减轻家庭养育成本……比起江苏省统计局所发布文章里的草率归因,这些实际而具体的生育举措更有现实价值。
这次事件中,文章忽视了生育的“难点”“痛点”,因而引发了社会的不满情绪。我们不妨以此次争论为契机,正视情绪背后的诉求,正视女性在社会运行中发挥的价值,从常识和现实出发,以更科学的态度和更务实的理念,为提高生育率出谋划策。(南方网刘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