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新办就《“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下称《规划》)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在会上表示,我们不能够在最基本的需求没有保障好之前先去搞“诗和远方”,不能让城里老年人在互联网时代成为“需求孤岛”,也不能让农村老年人八九十岁高龄还要自己劈柴做饭。
《规划》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下沉,以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困难家庭等为重点,优先发展社区养老、托育等服务。
图源:视觉中国
织密基本服务供给“保障网”。社区只有植入有效的服务,才能温暖群众、凝聚人心。很多社区仅仅停留在“发通知”“开证明”的服务层面,有的社区配备了一些沙盘模型、LED显示屏,修了展览馆,但是老百姓最需要的基本便民服务却仍处于缺失状态。因此,要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拥军、文体服务有保障,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下沉。特别是要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和普惠托育服务,扩大群众家门口的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切实补齐公益性、基础性社区服务短板。
构建社区优质生活“服务圈”。新时代的社区,是面向全龄人口的美好生活共同体,每一个社区居民的需求都值得被重视、被满足。一方面,要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中的主体地位,调动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等社会力量,构建多方参与格局。另一方面,要鼓励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让每一个细分的领域、每一个生活细节、每一个日常难题都能找到专业的市场主体来承接,形成“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和“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相互配套、相得益彰的社区产业生态。
提升特殊人群保障“含金量”。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人。预计“十四五”时期这一数字突破3亿,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如何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是全社会面临的一道现实课题。为此,要聚焦空巢、留守、高龄老人以及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的日常需求,大力发展社区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特别是要逐步建立“中央厨房、老年食堂、助餐服务点、配送入户”多层次助餐服务体系,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打造15分钟助餐服务网络,呵护好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健全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进而不断擦亮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南方网安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