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地评线】南方网评:文明浸润乡土,文化滋养乡情

2022-10-10 11:13 来源:南方网

  在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新集村,乡村绘本馆吸引了很多孩子;在内蒙古的广袤草原上,一支支乌兰牧骑为群众唱响动人牧歌;在四川小凉山,峨边彝族自治县活跃着一批“德古讲师”……近年来,各地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吹进亿万百姓家中,提振了村民的“精气神”和“致富劲”,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攀升。

2022年6月15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蒙山县黄村镇新开村新开街开设的微型无人售菜市场。图源:黄胜林/视觉中国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抓手,既塑形、也铸魂。干净整洁、风光宜人的美丽乡村,让人们既享受到“乡愁”和美食,也感受到淳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新风尚。农家小院里点缀的鲜花和绿植,乡村舞台上载歌载舞的老人和孩子,“文明乡村”“文明家庭”等牌匾,都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之花落地生根、竞相绽放、开花结果的见证。

  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传承传统文化、留住乡愁,也要革除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做好移风易俗工作。2019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共同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近期,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8部门联合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各地建立红白理事会,推广“零彩礼”、集体婚礼等新风良俗,深得人心。

  文明浸润乡土,文化滋养乡情。在文明乡风建设过程中,各地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充分运用现代治理理念和方法,充分融合乡村美景和文化传统,充分尊重村民习惯和接受程度,有力推进文明传承和治理升级。在福建武夷山市星村镇黄村,一个茶农组成的合作社培养出600多名制茶师。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特色民居“蘑菇房”、“红稻农家”餐馆让千年古梯田焕发新生机。在贵州黔东南州,一场“村BA”篮球赛覆盖2600多个村镇,参赛者超3万。在甘肃天水市秦安县石节子村,13户村民的院落在专家指导下摇身变成美术馆。已举办五届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成为弘扬中华农耕文化的金字招牌……如今,农村公共文化体系更健全,农民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乡村振兴的主角是农民,文明乡风的滋养为新时代的农民提供了更多文化自信、精神动力,也让乡亲们满怀信心地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尹贵龙)

编辑:王沛容   责任编辑:王萍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