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中国残联、全国老龄办联合发布通知,授予72个市县村镇为“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县村镇”并予以表彰,同时授予74个市县村镇为“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达标市县村镇”。无障碍环境建设体现着文明建设程度,彰显着“有爱”的城市温度。众多市县村镇被表彰,正是近年来各地不断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水平,让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丰硕成果的生动体现。
作家狄更斯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它对弱者的态度。据统计,目前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在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们或许行动不便,或许目不视物,他们是城市里的“特殊人群”。“无障碍”是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最现实的诉求,是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道路盲道、商场入口斜坡道等等,这些普通人看来可有可无的设施,却给残障人士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城市建设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我们不能将他们忽略、遗忘,这一社会群体需要便捷通畅的环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残疾人不能“缺席”。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也是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特别关心的群体。构建无障碍环境,有利于残疾人更好生活和就业,实现自身价值奉献社会。“十三五”时期,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持续深入推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各地无障碍设施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出行和融入社会生活更加便利,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成色更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也跟随时代的发展同步增长。对标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无障碍环境建设也还存在着短板和不足,比如:路面盲道被障碍物占用,缘石坡道窄、陡、高差大,扶手等安全阻挡措施建设不规范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更多人关注、支持和参与。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当有新作为。迈上“十四五”新征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一方面,要把“无障碍”纳入城市规划管理统筹安排,制定科学有效的建设方案,贯穿于施工建设、工程验收、规范管理等全过程,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扩面提质。另一方面要强化宣传引导,积极倡导扶老助残的文明风尚,让无障碍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公众爱护无障碍设施,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浓厚氛围;同时充分运用“互联网+”、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出盲人电子导航、远程手语、报警求助等信息服务,解决好特殊群体的“数字鸿沟”,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残障人士。
扶残助残、人人有责,残健共融、携手同行。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需要时刻关注特殊群体的呼声,从每件小事做起,融入每个细节,让城市“有爱无碍”,社会发展更和谐,携手迈步新时代。(南方网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