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不断渗透的信息化浪潮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为网络的“原住民”。当人们的眼光还停留在年轻的“Z世代”身上,2010年后出生的“α世代”已经开始在网络空间里崭露头角。根据2021年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小学生在学龄前首次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达到33.7%,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当青少年群体以不可逆的趋势“占领”网络,如何引导他们正确地使用网络,已经成为我们需要重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青少年在网吧上网。图源:视觉中国
一个普遍的共识是,青少年网络保护与生态治理,循序渐进是关键。和成年网民相比,青少年群体上网行为具有现实的复杂性——他们能够熟练地摆弄着手机或平板电脑,有些甚至都不需要说明书就能轻松上路,而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并不具备这方面的监管能力;爸爸妈妈因为时间原因疏于管理,有些还想通过让孩子“触网”来为自己减负,等发现问题之时,就简单地用“收手机”“卡时间”来应对,结果遭遇到了逆反心理。需要看清的现实是,网络不只是“玩具”,更是“工具”,放纵或者隔断孩子与网络的接触,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从根本上说,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加强他们的“网商”,提升他们对互联网内容的辩知能力,才能提升青少年的用网体验。
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并非一句空泛的口号。从“信息意识”到“计算思维”,从“创新能力”到“社会责任”,对于青少年网民,我们要为他们主动赋能。当然,赋能并非轻轻松松就能实现,就“信息意识”而言,内容涵盖培养青少年防范有害行为、保护个人隐私安全的技能等等。这些内容,有些已经走上了课堂,有些则靠父母的耳濡目染,还有些则需要整个社会的宣传倡导。
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受教育的可不止孩子。摒弃以前治标不治本的粗暴管理方式,少喊些“互联网荒废了青少年”的口号,反求诸己、主动作为。让我们从思想教育和意识培养的源头出发,从方方面面抓紧补上网络教育这门课,这是成人所必须要完成的功课。为青少年赋能从来就没有捷径可走,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助力网络“原住民”在网络世界中健康成长。(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