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披露,在冬奥会筹办过程中,始终坚持绿色办奥理念,严格实施低碳管理,最大限度利用夏奥会场馆“遗产”,通过建设低碳场馆、构建低碳交通体系、拓展碳补偿渠道等多项措施,全面实现碳中和。
就在前几天,北京迎来了2022年的第一场雪。雪,不大不小,不急不徐,仿佛是为了迎接这一开年盛会而来。雪的到来,把北国风光装扮的更加分外妖娆、引人入胜:林海雪原之间,拔地而起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盈盈欲舞,一柄中国传统饰物“如意”傲立群峰,滑雪大跳台“水晶鞋”流光溢彩,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犹如巨龙盘旋。优美自然的山形“曲线”,呼应冰雪的白色,“冰玉环”牵手“雪如意”,展现着中国风的魅力。绿色、低碳已成为北京冬奥会最靓丽的底色。
低碳建场馆,绿色办冬奥。场馆建设和能源供应是碳排放控制的重点领域。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指出:“‘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是新发展理念在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中的体现,要贯穿筹办工作全过程。”落实这一要求,关键在于充分考虑赛事需求和赛后利用,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设施,坚持节俭节约,不搞大规模建设,不搞重复建设。使用6个2008年的奥运场馆,新建永久场馆全部满足绿色建筑等级要求,赛时全部场馆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水立方”变成“冰立方”,“篮球馆”变成“冰球馆”,“雪飞燕”依山而建,“雪游龙”依势而修,“雪如意”缀于翠海……随着开幕临近,“绿”力四射的冬奥画卷徐徐铺展开,低碳冬奥的谜底也逐一公之于众。
北京冬奥会全部场馆实现城市绿色电网全覆盖。图源:人民视觉
低碳场馆建设是中国绿色办奥的一个缩影。2019年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为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低碳标准提出了具体目标。北京冬奥组委针对这四个方面又制定18项措施,同时专门制定了北京市和张家口市林业固碳、企业自主行动、碳普惠制等4项碳中和措施,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除全部比赛场馆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外,通过建设世界首创的500千伏柔性直流电网工程,让张北的“风”点亮了北京的“灯”;通过技术创新让制冷系统能耗下降超过30%;通过技术支持与高效调度,赛事交通服务用车中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小客车占比100%,仅此一项就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1万吨,相当于5万余亩森林一年的碳汇蓄积量,着实令人惊“碳”。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我们一起向未来”。北京冬奥会的筹办过程,是中国兑现承诺、体现担当、展现风范的过程,更是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贡献的过程。经过6年多的筹办,已诞生了诸多北京冬奥会环境遗产,为冬奥会打下了美丽中国底色。绿色低碳奥运的魅力,在于城市和人文面貌,也在于其向未来提供的无限可能。我们相信,这些奥运遗产还将长期发挥其绿色、低碳效益,持久造福世界各国,造福广大人民。(南方网尹贵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