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着力打造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和国际化合作的科学素质建设生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基础支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在“十四五”开局起步之际,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学素质建设作出系统全面规划,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印发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比如,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学精神弘扬不够,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科普有效供给不足、基层基础薄弱;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未形成,组织领导、条件保障等有待加强。
面向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科学素质建设担当更加重要的使命。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纲要》提出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2035年达到25%。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抓好《纲要》的组织实施,突出科学精神引领,形成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破除制约科普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加紧密的科学素质国际交流。
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我们国家进入科技发展第一方阵要靠创新,必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围绕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围绕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着力打造社会化协同、智慧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和国际化合作的科学素质建设生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就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基础支撑。(南方网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