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地评线】南方网评:平衡匠心与市场,永葆端午文化生命力

2022-06-02 11:33 来源:南方网 茅亩

  端午节的设立,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是传统农耕社会的产物,最初形式、内容与农事活动密不可分。驱毒辟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速,端午节面临着被“瘦身”的局面。如何更好传承端午文化这一时代命题,摆在我们面前。

图源:视觉中国

  作为世界级非遗文化和国家法定节日的端午节,有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和丰富文化意涵,关键在于活态传承。一方面要有传承人,树立一颗匠心,掌握一门手艺,形成一份坚守。另一方面也需要仪式展演、集体欢聚等具象表达。

  可喜的是,当下仍有不少对端午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守艺人”。以岭南地区的端午民俗赛龙舟为例,手工制作龙头的过程非常细致复杂,完成周期在一到三个星期。雕刻者要对不同村庄的故事、各异的村史文化有充分理解,才能雕刻出代表各个村庄精神形象的、独一无二的龙头,赋予每一支龙舟队独特的文化符号意义。在广东,就有多位这样的非遗传承人。一位广东“80后”龙头雕刻技艺传承人的作品,还进入了今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展演。这样的端午文化传承者,越多越好。这就需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持续落实落地,在场所提供、资金支持等方面不断发力。

  还要认识到,对于端午文化的传承,除了公益性的端午民俗活动之外,也离不开文化旅游市场。当下并不缺文旅消费者,问题是如何将他们的消费与非遗联系起来。

  今年端午节前夕,某在线旅游企业公布的数据显示,“非遗”“文化”等相关旅游搜索关键词热度上涨52%,学龄家庭和上班族将成为端午出游主力消费人群。旅行社也推出了“非遗+亲子”等多种旅游产品,让人们动手包粽子、做艾叶香包、划龙船,有的酒店还推出了具有当地端午文化色彩的文创产品,这些都是端午文化市场供需两端积极良好互动的表征。这样的互动展现出了非遗的真实和生动,激活了端午文化,让青少年自然而然地体验了非遗魅力。

  2020年端午节,广东顺德以龙舟竞渡全景视觉数字化展示、龙舟竞渡主题数字化游戏开发、融合关爱互助慈善捐赠等内容,吸引了8万余人次通过网络体验和传播。在新理念、新表达中,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群体逐渐了解、认同、欣赏非遗,古老的端午文化融入时代大潮,被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国人口众多,随着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加快转变,非遗文化正越来越为更多人所关注、喜爱。把非遗传承这项文化事业做好,把非遗文旅这个市场做大,就必定能够让非遗在时代演进中永葆青春,让国人在社会发展中坚定文化自信。

编辑:刘帅   责任编辑:曹晓静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