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介绍,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朱鹮等物种数量明显增加。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不惟大熊猫降级,近期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欣闻”不断涌现,从南方到北方,从内陆到海滨,消失多年的珍禽异兽正在“归来”。祁连山保护区拍摄到世界上最神秘的猫科动物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荒漠猫;云南海拔2000多米的山林里拍摄到三只棕颈犀鸟;黑龙江东北虎进村,深圳大鹏湾最近又看到了鲸鱼的身影。此外,野生大熊猫、雪豹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频繁“现身”……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所取得的可喜成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什么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取得可喜成就的原因?
绿色发展锚定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成为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中的一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国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正是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两山理念深入人心,爱护绿水青山,才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环境保障和生存条件。
保护措施落实落细。2019年底,我国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个,总面积超过1.7亿公顷,占陆域国土面积18%,提前实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爱知目标”提出的17%的目标要求。我国还通过建立各类植物园、野生动物繁育基地,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成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取得重大进展。正是这些措施的采取,朱鹮从发现时的7只,恢复到5000余只;藏羚羊从几万只恢复到目前的30多万只;白头叶猴从20世纪80年代的300余只恢复到1300多只;白鹤由210只增加到4500余只……成果斐然、成效喜人。
濒危抢救倾尽全力。地球受威胁的物种数以千计,分清轻重缓急、采取有效办法才能使其起死回生。10年前,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区根据《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制订本地区实施方案,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作。仅在“动植物王国”云南,就实施了120多个拯救保护项目,使漾濞槭从野外发现5株到人工繁育5万余株,富民枳从野生灭绝到回归定植6893株……许多曾经“命悬一线”的物种,如今绝处逢生、生机盎然。
科学界普遍认为,当前地球正在经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而这一次物种大灭绝,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当活动造成的。这表明,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是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地球上的生物圈构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现存物种都是亿万年演化而来的宝贵遗产;任何物种的消失,都会降低生命共同体的稳定性。人类在留给后代遗产问题的重大十字路口,只能锚定保护生物多样性正确方向,像中国一样作出贡献。(南方网雷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