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一则《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的通知》。此告一出,便受到全国各地高校的广泛关注。“智能+”“共享教育”“在线教育”“教育信息化”等一众新兴概念也开始了对传统教育的广域渗透。中国高校教育正式迈进了“教育现代化”的加速跑。
虚拟教研室这一概念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13年便已有雏形。清华大学电机系党委书记于歆杰教授便是其中先驱,其早年间便在各地学校做报告分享高校课程改革经验,也颇有“成长烦恼”,譬如各个高校间存在的资源差异往往让经验分享变成了教学展示——“你们的故事讲得这么好,你们的探索听上去确实很精彩,可是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用不上,只有欣赏的份。”一语话毕,却道尽了多少普通高校教师的心中无奈。
清华北大无法复制粘贴,“清华模式”也无法生搬硬套。各个地方经济水平的相差,人才资源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各地高校师资水平的差异、教育设备的差异,这是天堑鸿沟,不可忽视,却又无法轻易消除。而事实上,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却又会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从而进一步导致地方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最终陷入一个死循环。而完全平分教育资源的蛋糕虽然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环而立”,却也会影响教育竞争的良性。因此,现今的教育改革不仅需要“刚”的政策,还得有“柔”的措施。
由此,虚拟教研室便应运而出。从最初的慕课资源的共享,到教师兴趣群的创建再到如今虚拟教研室的建立。这一步步、一代代所沉淀的不仅是现代教育改革新探索的经验积累,还有以于歆杰教授为代表的一众杰出教师为实现我国“教育公平”的“教育现代化”而撒下的血与汗。并非平分师资设备的一刀切,而是共享教育资源的“送温暖”。以无偿分享课程资源为先,再进行各校之间以自身教育情况为基准的交流指导,摈弃各家闭门造车,选择大众集思广益。这不仅助力了被分享高校的资源起跑,同时也让分享者对自身课程治理进行了教育改善。在协作共享中,各方收获了新的灵感和思路,从而打破思维的局限。虚拟教研室便是以此,完成了“1+1>2”的资源共享,实现了教育公平的“以柔克刚”。
实际上,除了各方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软件提供”,虚拟教研室的实现还离不开中国互联网发展已迈入“智能+”时代的“硬件支持”。回看高等教育司发布通知之时,正好遇上了第二十届中国互联网大会的开幕之际。这时间上的接棒,看似巧合,却也必然。无硬件支持,何来软件提供。而中国互联网“智能+”时代的到来,便正是虚拟教研室成功建立的第一块基石。在如今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不断深入,以虚拟教研室为例的一些先进教育理念才能得以实现。而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也才能借此东风,乘势而上。使得中国的教育改革在内涵、深度和质量上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前进,最终迈入“教育强国”的康庄大道。
以智能跨过山河大海,用共享助力教育公平。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下好智能技术发展和教育资源共享相结合这步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先手棋”,在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界线上走好、走稳每一步。我们就一定能办出让人民满意、让人民叫好的中国现代化教育,也一定能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也终将在中国教育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写下那恢弘一笔!(南方网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