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分别发生在山东青岛和广东东莞的基层送温暖活动受到网友热议。两地也已经公布调查结果,针对外界对一些关于困难户身份的疑问,通报给出了明确回应,有理有据,受到网友认可。
这两件事,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比如,如何对待网友无处不在的监督?如何更好地开展送温暖活动?如何让群众监督成为高标准开展工作的动力?对事件进行“复盘”,举一反三,在合理的质疑和细密的监督中不断提升工作水平,才能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
回应群众和网民的关切,重在诚恳,贵在精准,要在及时。对于外界的质疑,首先,要突出一个“诚”字,不能站在对立的视角看待,要欢迎质疑,把质疑作为推动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水平的机会;其次,要突出一个“准”字,对于质疑的细节,要一一回应、精准回应,不能“顾左右而言他”,更不能抱着“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笼统回应;再次,还要突出一个“快”字,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调查、第一时间得出准确结论,第一时间做出回应。
当然,回应及处理属于“后半篇文章”。这两件事也提醒当地及其他地方的单位和部门在开展送温暖活动时,要做好“摸底排查、确定慰问对象”的“前半篇文章”。务必把好关,拿好“尺子”,严格按照规定和标准确定慰问对象,同时,要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能按照亲疏远近,把“关系户”变成“困难户”。从前期摸底,到确定对象,再到走访慰问,在送温暖活动的全过程、各环节,要把工作开展情况在适当范围进行公示,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尽量将监督与回应的“互动”往前提。
质疑是鞭策,监督是动力。不只是走访慰问送温暖这项工作会有质疑和监督,其他工作也会有。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首先要坚持走好群众路线,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办好民生实事的检验标准,使各项工作符合群众的意愿、得到群众的认可;其次,要做到“经得起推敲”,严格遵循原则、执行标准、履行程序,确保不出现纰漏;再次,还要经常自我检视,开展工作时,多问几个“行不行”“好不好”“优不优”,力求在与群众的良性互动中持续提升服务群众的工作水平。
让群众监督成为高标准开展工作的动力,不是一句“客套话”。各个单位和部门,都需要正确看待监督,及时适应监督,真心欢迎监督,只有在回应监督、良性互动中,践行群众路线,才能让群众竖起“大拇指”,继续当好各项工作的“智囊团”。(南方网郭雪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