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第17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和首届中小企业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发布会在广州举行。博览会主展期共有2000余家境内外企业参展。到会采购商过万人,进场参观、洽谈和采购超10万人次。
中小企业是国家财富的重要创造者,是提供就业的主渠道,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造就大企业的蓄水池。从营造公开透明便利的准入环境,到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从加码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有关部门和地方集中发力,按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快进键。截至7月底,全国4600多万户企业主体中,中小企业占比90%以上,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如今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具有规模大、贡献高、活力足等特点。
让中小企业的活力充分迸发,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弱复苏状态,中小微企业仍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融资困难、成本高企,让不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深感压力。为此,一方面要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保障中小企业平等使用要素资源、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为中小企业改革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要聚焦市场主体关切,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持续优化企业开办服务,营造公开透明便利的准入环境,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完善融资政策、拓宽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服好务。
让中小企业的活力充分迸发,要在增强内生动力。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只有不断创新,一个企业才能与时俱进、兴旺发达。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偏弱,尚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很多中小企业处在产业链中低端,由于创新能力建设不足,被竞争替代的可能性较大,缺乏对供应链的塑造和掌控能力,在出现疫情等外部冲击时容易产生断链和被淘汰的风险。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是中小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塑造竞争新优势的必经之路。为此,要加快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提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和质量,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中小企业被称为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无论是从地位作用来看,还是从实际贡献来说,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要做好“雪中送炭”“雨中送伞”的帮扶工作,也要多下“添柴加火”“添砖加瓦”的培育功夫,一定能让中小企业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南方网罗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