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在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在发表题为《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重要讲话时强调:“我们要坚持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扩大利益汇合点,画出最大同心圆。”响彻全球的“中国倡议”,不仅发出了积极有为、尽显大国担当的“东方强音”,也为国际社会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同应对各类挑战凝聚起强大合力。
一直以来,作为会员国平等讨论国际问题的平台,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是各国坦率交流、凝聚共识的前沿舞台,为促进各国团结合作、共同应对困难挑战注入了正能量。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恰逢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经济全球化遭遇强势逆流,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频频抬头。无论是抗击新冠疫情,还是应对气候危机;无论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复苏,还是完善全球治理,面对一系列向全人类“宣战”的重大风险,和衷共济、守望相助、共谋良策才是最强大、最有力的武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发表的倡议,代表着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共同呼声,也是国际社会在历史“十字路口”走向正确方向的必然之举。各国唯有求同存异、团结合作,才能共同驱散国际社会的阴霾,共觅解决当前诸多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方面,作为联合国成员国的中国一直担任着重要角色、发挥着积极作用,未来也必将以更强烈的意愿、更强大的能力为化解全球危机传递信心、贡献力量。从努力全年对外提供20亿剂疫苗,并支持和参与全球疫情科学溯源,到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从通过缓债、发展援助等方式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困难特别大的脆弱国家,到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携手共进的路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释放出中国担当的强烈信号。在新的“十字路口”,中国始终是知行合一的行动派、实干家,必定以实际行动为开辟一条可持续的、具有抗御能力的道路,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世界承担“大国责任”、贡献“中国力量”。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化解疫情、气候等全球风险挑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实现世界未来可持续发展,也并非靠一个国家的力量就能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球村”的美好未来,不单单要依赖一个国家的担当,更需要各国跳出各自的“小圈子”,共建全球“朋友圈”,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携手合作,共克时艰。阻断病毒传播链条,有效控制疫情蔓延;加强各国经济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推进全球气候治理……面对这些全球“必答题”,各国需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弥合信任;更需要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有力行动、积极践行,协力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注入不竭动力,为应对更多全球性挑战汇聚强劲力量。
“相互依存是21世纪的逻辑,也是联合国的行动指南。”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只要各国人民一起发力,共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朋友圈”,我们就定能在“地球村”这个和睦的大家庭中合作共赢,找到全球挑战的破解之策,共绘经济发展“同心圆”,共创世界美好的明天!(南方网徐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