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延迟退休方案这个靴子总算落地,这意味着延迟退休将会在未来某段时间内正式实施,必将影响着所有人的生活和工作。
延迟退休算是一个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早在2008年11月,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就首次披露,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条件成熟时延长退休的年龄。延迟退休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慎重对待延迟退休这项工作,需要兼顾各方的利益。此次,渐进式、有弹性、有差别地实施延迟退休,很好地回应了社会公众关切的话题,充分保证了各群体之间的利益。
首先需要明白,之所以要延迟退休,一方面是中国人均寿命已经大幅提升,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导致社会劳动力出现一定的不足,延迟退休是为了优化配置社会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是社会养老负担不断加重,养老资金出现一定压力,如果不适当延迟退休,可能影响每一个人的养老金领取,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发展。因此,延迟退休是解决当前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不足,以及解决养老资金问题的务实之举。
此次,延迟退休并非是“一刀切”,而是给予每一个人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权利。客观来说,因为每个人的工作性质不同,不少人的身体条件并不允许他们延迟退休。尊重个体的不同诉求,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弹性的延迟退休方案,很好尊重了各方的声音,体现出改革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值得一提的是,在医生、教师、技术人员等岗位,早已通过退休返聘的方式,变相的实施了延迟退休。这证明,对于一些身体条件允许,不需要太多体力活的岗位,延迟退休能够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更好实现自我价值。
实施弹性延迟退休,兼顾了各方的声音,保证了社会的发展稳定。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如何保证大龄劳动者就业、如何给予灵活就业者社保补贴、如何创造更多适合大龄人员就业岗位,这些都是延迟退休之后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延迟退休要做到精细化管理,在充分尊重各方声音的前提下,让延迟退休的人员得到更好的养老待遇,让身体和家庭原因提早退休的人员也能及时拿到退休金,从而实现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延迟退休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要经过反复的论证和实践。这就需要认真打捞沉默的声音,从各方面多发力,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确保科学有序地一步步推进。寻找到延迟退休的最大公约数,慎重对待每一个群体的合理需求,才能让延迟退休获得更加广泛的认同,行稳致远,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南方网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