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粮食之基。随着种业日益规模化、市场化、科技化,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对种业人才的需要也同步扩大。据报道,随着多所高校公布录取分数线,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等一度“小众”的专业,慢慢热了起来。
内蒙古乌兰察布,员工在内蒙古民丰种业有限公司资源库保存马铃薯脱毒资源苗。图源:视觉中国
一粒种子,一仓收获。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对于农业现代化更是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近年来,我国种业科技水平稳步提升,水稻、玉米、小麦等三大主粮高效育种技术体系逐渐完善,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全覆盖。这背后离不开育种家几年甚至几十年扎根田间地头的艰苦努力。正是他们如源头活水般的创造力,造就了中国种业振兴路上的一座又一座丰碑。袁隆平之于超级杂交稻、李振声之于耐盐小偃麦、李登海之于紧凑型玉米等都是如此。
好种子是培育出来的,“人才苗”一样需要培育。一方面,要紧盯种业“卡脖子”攻关,加快基础研究型原始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吸引优秀学生持续深耕种业技术研究,培育一批拔尖型、创新型、领袖型种业强基计划的后备人才。另一方面,要聚焦科研和生产“两张皮”、成果转化“硬梗阻”等问题,搭建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平台,培育一批与种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加快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引领种业产业变革。
人才既要“育好苗”,还要用得好、干得久。育种是一项有着“生命周期”的工作,需要静心守护、耐心等待,不惧挫败。一个水稻新品种从选种到试验再到推广,至少是“十年磨一剑”。种业发展靠人才,人才发展靠制度。种业创新技术难、投入大、周期长,要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制度,破除“唯论文”等倾向,探索构建鼓励单点突破、转移转化、成果权益共享等机制,加大种业人才长周期扶持力度,让他们能够潜心研究、精耕细作,形成产业吸纳人才、人才振兴产业的良性循环。
此外,选择种子专业的学生应当明白,无论是实验室或是试验田,科研创新注定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长期过程,唯有坚韧、专注、热爱,方能在种业发展上“开荒地”、“立高地”。(徐桂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