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的提出,为我们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提供了根本遵循。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不仅改变了贫困地区的发展旧貌,更激活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越来越多的偏远地区吃上生态饭,越来越多穷困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
作为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一种发展模式,生态扶贫通过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等,彻底释放出偏远地区的发展活力。据统计,“十三五”时期,全国林草部门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110.2万名生态护林员,带动3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新增林草资源管护面积近9亿亩。数字的背后,展示出了生态扶贫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推动经济发展,需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阻碍偏僻地区发展的关键点,打破发展路上的桎梏,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贫困地区之所以发展缓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缺少适合的产业,导致人员流失加重,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发展生态扶贫,是为了因地制宜,通过改变以往破坏的方式来寻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点,实现在关键处落子,打开满盘皆活的良好局面。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不是简单的照搬硬抄别的地区成功方法,而是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长效机制。在云南省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曾经人们违规乱砍乱伐,严重的破坏了当地滇金丝猴的生存环境。如今,当地探索“社区共管”的保护模式,将保护与周边居民的生存发展相结合,不仅解决了当地人们的就业问题,还保护了滇金丝猴的生存环境,有力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在中国,生态脆弱区和深度贫困区往往存在叠加的情况,这些地区不仅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生态扶贫、退耕还林还草等,我国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明显增多,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让好风光变成好风景,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焕发出更多经济效益,就要用长远的眼观来看待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生态扶贫+产业”“生态扶贫+旅游”等多种发展模式,不断巩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果实,就一定能够收获更多幸福的果实。
在保护生态中发展产业,在发展产业中保护生态,才能让青山绿水更好地引领百姓致富,推动乡村振兴。让“好风景”变成“好前景”,就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呵护,筑牢绿色发展的屏障,积极构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格局,不断开拓出生态致富的新路子。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种下更多绿色希望,用绿色资源、绿色产业、绿色风景绘就一幅生态兴、产业旺、百姓富的美好画卷,让绿色中国不断向前。(南方网吕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