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字字千钧,句句关乎民生福祉,民生情怀满满。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个国家的发展,有大江大河的奔腾,也有一枝一叶的生长。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生养病老等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寄托着每个人迫切的渴求,是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民生问题一直都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既要盘点过去民生问题落实情况,也要列出新的民生清单。“两会”时间既是检验民生答卷之时,也是补齐民生短板的契机。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民生不是空洞的数字,也不是抽象的表达,而是生动的实景。回望过去的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6万个,惠及近千万家庭,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求助等保障力度加大,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一条条惠民政策,一组组亮眼数据,让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民生情怀,体现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责任与担当。
图源:视觉中国
历史长河不息,时代考卷常新。在新征程上,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不断拓展,他们期待着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政府工作报告送来了民生大礼包,“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一系列涵盖就业、医疗、生育、教育等领域的政策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望,释放出暖暖的“民生温度”。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迈上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心系人民、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把民生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群众满意为最大的追求,把群众的认可当作最大的动力。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不断推动政策向民生聚焦、服务向民生覆盖、资源向民生倾斜,将人民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变为暖心事、顺心事、舒心事,让更多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澎湃力量,在共同奋斗中补齐民生短板,让民生清单变为人民群众的“幸福账单”。
回望来路,步履坚实;展望未来,信心满怀。政府工作报告里的一个个“民生密码”,是我们奋斗追梦的后盾和底气。全国上下要齐心协力、鼓足干劲、踔厉奋发,让越来越多的民生红包走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让人人都能拥有“小确幸”与“大幸福”。(南方网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