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第四十五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号召全球博物馆共同探索数字化和创造新的文化体验及传播模式,关注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案。
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自此5月18日成为了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历史文物,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灿烂文明。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让人们走进博物馆,更要让展览走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一个“活”字,说透了方法。今天,借助新的技术手段、网络的传播效应,许多博物馆早已摆脱陈旧、呆板的印象,以青春时尚的形象示人。但也不可否认,今天依然有不少博物馆,无论是展览内容的安排、设计,还是场馆内的服务、体验,还存在一些缺陷和短板。比如,有的博物馆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没有任何特色,基本都是“千馆一面”;有的展览主题模糊、布展粗糙,存在应付、糊弄的嫌疑;有的展览缺乏新意,专业上出现硬伤,还有的地方博物馆甚至缺乏对文物最基本的保养和维护,令文物损坏、丢失……凡此种种,让参观者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自然也影响到博物馆“连接”的功能和意义。
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应当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策划、组织、推广展览。曾经,博物馆是有围墙的,展览以实物形式进行巡展。数字化让博物馆的边界更加模糊,得益于先进的技术,“云端”观展成为常态,展览借助科技走到不同城市,博物馆真正实现了“无处不在”。与传统展览不同,数字展突破时空和地域,采用交互式展示手段、开放式知识探索模式,让观众在生动的数字展品中开始富有启发性、体验性的“漫游”之旅。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近年来,博物馆业加快与数字化牵手,一个个文物保护研究项目,借助互联网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一件件珍贵文物移步线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体验;一个个博物馆形象IP开发,让历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博物馆登云入网,展现出巨大潜能,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未来令人期待。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可以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中国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充分用好博物馆中蕴含的历史智慧,必将鼓舞广大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砥砺前行。(南方网徐江)
【地评线】南方网评:发挥博物馆“连接”功能 激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编辑:罗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