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作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的第一个清明节,这一天承载着人们更多的情思。
清明既是24节气中的一个,又是一个追思祭祖的日子,是自然节气与人文习俗的深度融合。清明节之所以会成为我国的法定假日,就在于其中深蕴着文化价值,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基因、情感纽带与集体乡愁,是民族团结的凝聚剂与不懈奋斗的动力源。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作为祖先的发明创造,清明节的文化底蕴十分充盈:祭奠、缅怀、感恩、追思、踏青、折柳、沐浴、吟咏……庄严的仪式、丰富的呈现,都折射了清明节的引力与魅力。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清明是一个祭奠、思念、感恩的时节,清明节祭奠先祖、祭祀亡人,与他们古今对话、精神交融,可以寄托哀思,可以倾诉衷肠。
我们又该拿什么告慰先祖的亡灵?当然是后辈的畅达,当然是来者的幸福。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都是用奋斗换来的,都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祭祀先祖、告慰亡人,就是要完成他们的遗愿,就是要传承他们的品德,把他们建塑的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发扬光大、直至永远。
踏青,也是清明节的传统之一。“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春天万物复苏,趁着大好春日,趁着春种即将开始,“偷得浮生半日闲”,呼亲唤友、外出踏青,亲近自然、陶冶性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悟自然伟力,对自然保持敬畏,是我们祖先的一种智慧。
外出踏青,感受自然的鬼斧神工,饱览祖国的山河锦绣,就会懂得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再只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打算。也只有爱护环境,才能绿水长流、青山永在,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资源。
清明节是凝重的、肃穆的,需要怀揣感恩、虔敬的心态;清明节是平和的、爽朗的,需要跃上明德、至善的境界。在这个清清明明、爽爽朗朗的节日,与先祖来一次心灵神交,分享后辈的成就快乐;与亲人来一次促膝畅谈,沐浴爱与被爱的温情。发轫于历史深处的清明节,其实充满了中国人对生死的辩证思考,对亲情的无限眷恋,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未来的美好寄寓。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厚植清明节文化底蕴,目的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只有文化认同,才能情感共鸣,才能形成民族凝聚力,产生民族亲和力,打造起坚如磐石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才能生生不息、永续发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亦因此,清明节历经千载,依然具有强大的魅力,依然具有金子般的价值。(南方网雷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