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不再是‘活在博物馆里的古董’,乡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今年国庆长假,大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频频亮相内地多个城市和知名旅游景区,承载着浓浓乡愁的各类非遗精彩纷呈,成为民众“家门口”喜闻乐见的聚会。
《2021非遗电商发展报告》称,“非遗+电商”模式直接拉近了非遗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带来了更大的经济价值空间,进一步激发非遗传承积极性。确实如此,但是,如果没有科技的点睛之笔,非遗电商就不会那么活跃。道理并不复杂,一些“原版”非遗产品并不是多么实用,比如,油纸伞是中国古老而传统的日用雨伞,但大风一刮很容易毁坏,而且如果用来防晒,又显得沉重。泸州油纸伞保留传统石印、老式桐油这些制作工艺的同时,创新扎染、无味、加香、能防紫外线,古老的油纸伞反而成为年轻人手中的“潮”物。也就是说,正是由于科技为非遗赋能,非遗才插上腾飞的翅膀,不但飞入千家万户,而且行稳致远。
中国传统苗绣和濒临失传的锡绣技艺元素与现代工艺的蕾丝针织面料相结合,让经典的传统技艺“活”了起来,焕发出全新的魅力;AR科技让两千多年的兵马俑“复原”,让中国木版年画以更加生动的方式为更多人了解......如今的非遗产品,正是在科技的加持下迸发出崭新的生命力,适应了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适应于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审美意趣。
因此,要时刻重视科技的作用,给非遗插上科技翅膀,促其提升、转化。在此前提下,完善发展机制,构建非遗手工艺市场化体系,构建精准多元的非遗手工艺营销推广新平台。这同样离不开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反馈消费信息来促进非遗手工艺生产和服务改良升级,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只有以科技加持下的现代时尚方式演绎非遗手工艺文化,实现活态传承,才能推动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拓展、产品向服务转变、创作向“创造”转变、单一产业向产业链衍生。
比如,广州是全国非遗资源和非遗传承保护强市,历史上包括“三雕一彩一绣”、粤剧粤曲、广东音乐在内的广州手工艺品和表演艺术曾享誉世界,恰恰是得益于科技为非遗赋能。以广东非遗项目龙头蜈蚣风筝为例,风筝配备LED发光模组,龙头还内置可遥控喷烟火的装置,在夜晚放飞时,风筝像星星一样点亮夜空,龙头还可以遥控喷射烟火,成为年轻人夜游的热门娱乐项目。
近年来,广州出台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实施《广州市发展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推动非遗“活”起来。文博会上,广州馆以“科技赋能,文旅提质”为主题,其中文创非遗板块特设了广州宝藏裸眼3D和时空旅行VR两大沉浸式体验专区,集中展示了在裸眼3D、AR、VR、全息、5G等技术加持下,广州文旅提质升级的崭新成果,交出了“老城市新活力”的广州答卷。
非遗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要借助IP设计,多多探索“非遗+科技+市场+双创”的融合发展模式,为非遗注入新动力。(南方网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