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外来物种入侵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筑牢生物安全屏障的重要环节。近日,河南汝州市中央公园抽干湖水围捕“怪鱼”一事引发热议,有关外来物种入侵的话题再度引发关注。
鳄雀鳝。图源:人民视觉
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不容小觑。2019年草地贪夜蛾侵入我国西南、华南地区后,造成超过1000万亩农地受灾;去年 “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国内一些地方出现,以其超强繁殖力而泛滥,造成“黄花开处百花残”。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同一生态位的容量是有限的。繁殖速度更快、缺乏天敌的外来物种的到来,会挤压本土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损害生物多样性,威胁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我国逐步织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网,陆续发布了4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制定了《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去年施行的《生物安全法》规定,不得擅自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今年8月1日起施行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明确,要建立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监测、信息发布等制度。这些制度构建形成了防控外来入侵物种的基本框架,防控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但也应看到,由于跨境物流发展、非法放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仍面临着外来物种入侵风险高、防控治理难等问题。根据《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219种已入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国外来入侵物种数量呈上升趋势,我国成为世界上遭受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防控外来物种入侵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建立全周期防控治理体系,整合力量、共防共治。从源头上把好“入口关”,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外来物种的审批监管、风险评估,对确需引进的物种建立安全防范措施,对非法引进、携带、寄递、走私外来物种等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同时,要加强相关科普知识社会宣传教育,避免公众因无意之举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从预防上要把好“监测关”,特别对于一些自然传播的外来生物,要构建全国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网络,全域科学布设监测站点,开展常态化实时化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从治理上要把好“精准关”,综合考虑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危害对象、危害程度、扩散趋势等因素,针对性地采取物理清除、化学灭除、生物防治等措施,确保治理外来入侵物种的同时,有效恢复区域健康的生态系统。
防控外来物种入侵事关生物安全、事关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唯有我们每个人主动筑牢维护生态文明的思想意识,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才能更好地守护我们的美好家园。(徐桂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