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网评
前海蛇口自贸区。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中国的改革开放,被称为‘二战后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经济改革运动’。40年来,几乎中国的每条街道、每个家庭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一位歪果仁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评价。他说,40年间,中国从快速追赶,到融入世界经济,再到引领世界经济;与此相伴,全球企业在中国从逐步试水,到携手合作,再到融入中国社会,始终与中国相迎相伴。改革为中国提供了创新和技术的沃土,开放则推动交流不断扩大,带动更多、更新的技术应用在中国落地生根,从而最终推动社会和大众生活不断向好。
苏轼诗中有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信一些置身于改革开放的中国人,未必可以像这位德国西门子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赫尔曼这样对中国改革开放看得如此真切。赫尔曼有他的视角,也亲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目睹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因而有着不同一般的深刻体验。
赫尔曼讲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情景——上世纪90年代,当德国一些企业对是否到中国投资踟蹰不前时,当时的西门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德国经济亚洲太平洋委员会主席冯必乐说:“不去中国的风险要大于去中国的风险。”这句话在德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德国企业开始逐渐扩大在华投资,德中经贸领域的成功合作由此成为一段佳话。
事实是,西门子1989年成立第一家在华合资企业时,在中国仅有200名员工。今天,这个数字已经猛增到3.4万人,是当年的170倍,其中99%都是中国本地人。同样是在上世纪80年代,西门子北京办事处不过是北京民族饭店里的一间客房,文件只能堆放在浴盆里。而今天,西门子在中国几乎所有重要城市都开设了办事机构。赫尔曼深有体会地说:“如果有什么能解释这些巨变,那一定就是信心。”
是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凭着笃定不移的信心,坚如磐石的决心,凝结而成的齐心,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之路上,干出了惊艳世界的奇迹。
现在的年轻人,对改革开放之初粮票、油票、肉票、布票的“票证时代”恍若隔世,岂不知那正是那个年代常态化的现象。除此之外,几代人同居一室十分普遍,土坯房、茅草房,筒子楼、大杂院是城乡居民生活的深刻印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三转一响”,乃至成了人人艳羡的奢侈品。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告别了“票证时代”,走过了“温饱阶段”,迎来了“全面小康”。如今,中国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托举起覆盖13亿多人的全球最大社会保障网,创造了每年减贫1300多万人的脱贫伟绩,正在书写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篇章,冲刺全面小康百年梦想……一项项巨大成就、一串串亮丽数字的背后,挺立的就是“信心”二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过去5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速、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为中国未来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止,扩大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将不断推出力度更大、领域更广的改革开放举措,倡议“一带一路”建设,主张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生动的见证,就是信心的支撑。
信心在当下十分重要,因为“有人不愿意看到醒狮的振奋、巨龙的腾飞,不愿意看到13亿多人的生活美好,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贸易霸凌主义,这是无法回避、必须应对的挑战”。面对挑战、面对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必须保持定力、积极应对。而定力,则来自岿然不动的信心。
赫尔曼说得确实不错,中国40年改革开放以其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巨大成就,证明这是人类实现彼此交流和共同创造的正确道路。一条正确的道路,当然要有坚持下去的信心与勇气。(南方网雷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