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网评
中关村西区一角。图片来源:人民网
40年前,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科学的春天”播下创新的种子,激发中关村地区的科技创新活力。此后,中关村的高科技产业从无到有,高科技企业从小到大,产业体系从大到精,一次次迭代升级进程中,创新之潮奔腾激荡,从未止歇。中关村也由此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成为创新发展、以科技引领未来的精神象征。(8月5日《人民日报》)
中关村是一个让人惊叹的地方。它如一滴水珠,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光芒,成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关键一招”的生动例证。
犹记199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政府和科学技术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有力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进程。园区密集的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几十年发展壮大中高科技产业从无到有、高科技企业从小到大、产业结构从大到精的光辉历程,让其有了与美国硅谷媲美的荣耀与资本。
是改革开放激荡的春风,让一大批科技人员冲破体制机制束缚,从中关村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走出来,“下海”创办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由此成为一个时代的闪亮印记。是改革开放释放的动能,优化行政审批,集成政策支持,提供立体服务,实现松绑输氧,给了创新的种子适宜的土壤,让一代代中关村企业从小到大,积淀成这里特有的创新创业生态,使每个梦想都能发光。刨根究底,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改革开放造就的中关村,都带有创新的鲜明特质。
的的确确,创新是中关村的胎记和基因。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第一个政府引导资金、第一部科技园区地方立法……奔跑着的“人才、科技、资本”新三驾马车,成为国家创新高地和创新名片。而所有“第一”,则是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改革开放,才是中关村孕育成长的子宫。
如今,肩负着示范使命的中关村,立足北京,辐射全国,把创新的种子撒向了四面八方。当年人头攒动的“电子大卖场”早已转型为创新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路演场;一栋栋楼里聚集的若干个“研发大脑”,让研发在北京、制造在全国成为流行。中关村企业在京外设立的分支机构超过1.2万家,建立了20余个合作科技园或成果转化基地。未来的中关村,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科技服务业等10个高精尖产业。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关村的发展机遇;没有锐意创新,就没有中关村的靓丽颜值。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关村的发展足迹,我们看到的是一串串扎实矫健的脚印,一首首悦耳动听的乐章,一页页写满奇迹的新篇,一幅幅壮美动人的图画,其背后,则是中关村每一位奋斗者的汗水与辛劳。其实,中关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镜像,印证改革开放40年是筑梦的40年、奋斗的40年,也是不断梦想成真的40年。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中关村自身的创新禀赋与积淀的奋斗精神,包括那些在市场大潮中开路前行、奋力拼搏最终却黯然退场的企业留下的不灭的灵魂,必将成为未来中国的活力源泉。(南方网雷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