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大了怎么养老,患了疾病怎么报销,失业了怎么领取保险金,贫困群众怎么实现兜底保障……这些民生问题的解答都有赖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近日,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发布,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的全覆盖,以稳稳地守护,让“生有所依,老有所养”的希冀正逐步成为现实,全力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扩大保障覆盖面,持续提升保障水平,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和巨大成绩。从小孩到老人,从职工到农民,从城市到农村,全民参保,人手一张社会保障卡,全方位扩展了社会保障覆盖面。无论是失业、工伤还是生育、生病,无论是基本养老还是最低生活保障,无论是子女教育还是住房安全,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每一个家庭最坚实的后盾。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也在呈现明显上浮的态势,连年上调的数字逐渐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真正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社会保障体系是民生安全之本,也是社会稳定之基。在今年的新冠疫情期间,社会保障体系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感染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筑就了生命健康的“保障墙”;全面覆盖的社会救助和兜底保障政策,为广大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正常生活送上了“定心丸”;失业保险金缓解了失业劳动者的压力,为他们重新就业提供了“缓冲期”;企业社会保险缴费率的降低使企业轻装上阵,跑出了复工复产的“加速度”;线上平台、电子票据助力人社工作驶入了信息“快车道”……在这场疫情防控全面阻击战中,社会保障是化解各类社会风险的“稳定器”,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回暖的“强引擎”。可以说,这张兜着十几亿人口幸福的安全网,解除了广大群众的后顾之忧,促进了社会的公正与和谐,维护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保障着世代的民生福祉。
时下,我国老龄化进程快速推进,大规模人口流动成为常态,科技技术发展催生出众多新业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社会进程的迅猛发展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带来新要求。面向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还需从国情实际出发,全力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一方面,补足短板,化解老矛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大财政投入和机制建设,完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保障制度,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另一方面,与时俱进,迎接新挑战。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社会保障事业带来机遇,新业态的出现也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了迫切需求。要开拓创新,为新业态带来的劳动关系量身定制社会保障方案,同时利用科学技术提升公共服务温度,提高社会保障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迈向“十四五”的新征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改革创新,助力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让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所保障,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得到满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南方网徐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