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在弘扬文明和平性中追求天下大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评论⑤

2023-06-19 08:56 来源:南方网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和”的文明,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

  在个人的立身准则中,君子人格既是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也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篇》),君子以“和”为准则,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融洽,即使面对与自己意见相左者也能和谐处之;小人则相反,虽处处盲从附和,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在人与人的交往准则中,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睦相处。“以和为贵”一词出自《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主张借礼法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人与人之间需待人诚恳宽厚,互相关心、理解,与人为善、推已及人,团结、互助、友爱、求同存异,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国与国的关系准则中,兼相爱、交相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秉持的原则。墨子在“兼相爱”(《墨子·兼爱》)的主张中,指出如果每个人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深厚真诚,国与国之间就不会互相攻击;在“交相利”的主张中,认为只有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彼此之间互不侵犯对方的利益,才可避免国与国之间的祸患。同时他的“非攻”思想传承深远,他明确反对侵略别国的非正义行为。他以小喻大,从进入别人园圃、偷窃人家的桃李说起,认为这是“亏人自利”的“小不义”。进攻别国,掠人财物,杀人放火,兴风作乱,则是最大的祸乱,是最大的不义。

  中华文明自古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凭借其崇尚和平的本质属性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访华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有着不同意识形态或者不同价值观的国家提供了一个可以沟通的共同平台。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者之一,也是践行其精神的典范。

  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不仅体现在人与人、国与国之间,而且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准则上,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理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存,而万物与我为一”,主张人应顺应自然,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世间万物都是人的朋友。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也是“天人合一”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孟子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种“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哲学观,千百年来影响着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追求和传承的理念,塑造了中国人普遍持久的和平文化心理。在新时代的中国,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提倡“和平”理念,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天性使然,也是作为大国,为了实现当代世界“天下太平”,中国所应有的担当。(四月)

编辑:曹晓静   责任编辑:王萍

相关新闻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