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备受关注的反食品浪费法草案正式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草案共32条,主要针对实践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餐饮环节为切入点,聚焦食品消费、销售环节反浪费、促节约、严管控。
立法反浪费草案的这只靴子终于要落地了,从此前备受舆论关注到如今正式走向台前,立法反浪费对于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其实,早在2013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印发实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虽然只针对公职人员在公务接待和机关食堂上进行了约束,但也为全面推广立法反对食品浪费铺垫了基础。因此,此次着手全面推广反食品浪费法,将会狠刹当下存在的食品浪费风气,提升人们节约粮食的认识,让以往的道德规劝和如今的法律约束共同发力。
“丰年不忘饥苦,富岁当思节约。”我们粮食连年丰收,连续五年都保持在6.5亿吨以上,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但是,仅城市餐饮每年食物浪费就大致在340-360亿斤,在生产、储存、加工等环节,每年损失量达700亿斤以上。触目惊心的粮食浪费也对我们的粮食安全拉响了警报。其实,节约粮食,其实就是一种变现增产。我们不仅要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更要藏粮于每个人口舌之中。在人多地少、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的国情下,反对食品浪费法精准找到了影响食品安全的“痛点难点”。
一部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在全社会范围内养成珍惜粮食的良好风气,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同时,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对食品浪费法的宣传力度,明确什么情况属于“违法”,让公众自觉形成良好的习惯。其实,类似的食品浪费法案在国外早已经施行。其中,既有针对发现浪费严厉处罚的条款,也有引导超市等卖场将没有及时卖出去的食品捐赠给慈善机构或食物银行,以此来换取一定的税收减免。这些管理上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也能更好完善反食品浪费法。
法者,治之端也。民以食为天,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关系着国家发展的长治久安。给粮食浪费画一条法律红线,对公众习惯、社会意识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用好反食品浪费法,是为了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节约光荣的意识。让中国人端牢自己的饭碗,才能让未来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待反食品浪费法通过之后,各地要精准理解法律精神和条款,对浪费行为进行严厉惩戒,为国家建设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更加坚固的保障。(南方网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