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严峻斗争。在我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各地开展多样化活动,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群众自救自护能力。
小学生在进行防灾应急避险演练。图源:视觉中国
之所以把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就在于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支撑。一组来自中国应急管理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12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554人,紧急转移安置242.8万人次;倒塌房屋4.7万间,不同程度损坏79.6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2071.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386.5亿元。面对不期而至的灾害,多一点防灾减灾的意识,就多一份生命安全的保障。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防灾减灾工作是对应急管理的全面大考,也是对系统工程的布局前瞻,重点突出的就是“预防”二字。做好“提前量”,下好“先手棋”,防灾减灾需要把大量的工作放在“治未病”环节。要持续开展普查成果应用,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也要构建常态化风险普查评估制度,推动风险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还要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预防灾害风险意识。平时不闲,应时不乱。唯有以更加科学的安排、更加有力的措施,展现出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战时姿态,方能将灾害影响减少到最小。
灾害无情,但人可有为。在去年泸定地震抢险救灾的过程中,公安特警以身体和绳索为桥,完成了“飞夺泸定桥”的任务;灾害现场,等不及器械到达,救援人员用手刨土,只为“不抛弃也不放弃”的希望;千余名部队救援力量吹响号角,紧急驰援灾区……在救援现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得到生动诠释。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是因为这个国家和民族中总有人愿意用自己最硬的“鳞”,为其他人披上最坚实的“甲”。然而,平凡英雄不是与生俱来的,正是在日常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全民实践基础上,我们才有“招之则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信心和底气。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筑牢发展的安全防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当前,高质量发展正在爬坡迈坎、滚石上山之际,越是吃劲的时候,就越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大环境。淬炼好防灾减灾之过硬本领,我们无惧风雨、我们勇毅向前。(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