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春节甩出《唐宫夜宴》《天地之中》一波王炸后,河南卫视端午节又来炸场了,这一次,他们用一段唯美曼妙的水下舞蹈,再现了“独占天下八斗才”的曹子建的名篇——《洛神赋》,让一众网友惊叹:我是看到神仙了吗!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火了,自此,中国又多了一台国民级舞蹈,像它的前作《唐宫夜宴》,也像年岁更久些的《雀之灵》《千手观音》,有所不同的是,《唐宫夜宴》和《洛神水赋》离开了杨丽萍、邰丽华等舞蹈家的光环,仍然凭借其中的文化精魂而具备相当的影响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五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文化形式、种类数也数不清,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重放光彩,是摆在文化工作者和国家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哪些传统文化具备再创造的价值呢?有人回答说,是具有被开发为IP潜质的文化。画作如《唐宫夜宴图》、文章如《洛神赋》都可以再创造。
早在邓丽君演唱《水调歌头》《几多愁》时,传统文化新传承就已经开启。今天,各地博物馆、纪念馆推出的文创产品屡出爆款,以“白蛇”“哪吒”“齐天大圣”等为主人公的电影频上银幕正是传统文化IP化的最好体现。
传统文化IP化是不是传统文化新传承的方向呢?或许还需要探索和研究,但必须承认的是传统文化也必须寻找到适合的艺术形式作为载体,一种传统文化必然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而“特定”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试想要是河南卫视在“端午奇妙游”上请专人来朗诵《洛神赋》,恐怕不会获得《洛神水赋》这样广泛的艺术影响力。有人说得好,转变并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艺术叙事和新的生命力是再造的刚需。传统文化之所以需要新传承,就是因为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新环境下还有新的生命力。有人给出明确的解释,如果传统文化的再造有密钥的话,这把钥匙就藏在《洛神水赋》和《唐宫夜宴》展示出的舞姿、韵律和视觉效果中。尝试着将两台舞蹈中的“文化密码”一一拆解开来,那就是:技术为先、IP为用、艺术为体、文化为魂。换言之,传统文化之所以有新传承的价值,就是因为传统文化有文化之魂魄。一台或一部文艺作品之所以能红能火,关键就是要有文化。
《唐宫夜宴》《天地之中》“端午奇妙游”等新一波王炸之所以惊艳到大家,就是传统文化中渗入了新技术,或者说在新技术环境下的青年人正在同步推进着彼此依存但互有特色的两场“新文化运动”:一场以互联网“新文化”为主体,二次元、饭圈、共享、网红、萌等等网络文化众声喧哗;一场以“新”文化为旗帜,神话、典籍、诗词、汉服、礼仪等等传统文化重绽新芽。传统文化之所以在今天换发新生机,一是说传统文化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二是互联网环境配上了传统文化的灵魂。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的总导演陈佳发文感谢大家对文化自信的认同和共鸣。她写道:“传统节日因为多是农耕社会因袭下来的习俗,多是躬身在田垄间辛苦劳作的古人,借农闲的时节抚慰自己的精神,而在一连串平淡平静的日子里荡漾起的欢快浪花。”传统文化几乎都是农耕社会流传下来的,更能体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古老价值观念和审美。
《唐宫夜宴》《天地之中》“端午奇妙游”等“新一波王炸”折射传统文化的新传承。近年来,相声小品之所以很火,是因为相声小品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生活,相声小品让人们群众与现实生活产生了共情共鸣。而现在相声小品疲软了,也就是审美疲劳了。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精耕细作仍能换发生机,关键是与现实紧密连接在一起,让人们群众产生共情共鸣,任何艺术形式无法与人民群众产生共情共鸣也火不起来。其实,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都有共性的“文化密码”或文化基因,技术IP艺术文化融为一体,共同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服务。掌握了传承传统文化的“文化密码”,即使缺乏名家,文艺作品仍能凭借其中的文化精魂而具备相当的影响力、感染力和生命力。(南方网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