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2016年2月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调研考察时的这句话,把温暖送到亿万人民的心坎上。“十三五”期间,一项项保障改善民生的改革举措,一笔笔增进人民福祉的资金投入,化为百姓心中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岁月不居,转眼“十三五”即将落子收官,中国历史又写上灿烂的华章。初心不改,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脱贫攻坚、精准脱贫,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疫情防控的危急时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疫情带来的冲击,党中央领导各部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事实就是最客观的说明,数据就是最有力的印证。“十三五”期间,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建成,全民参保计划扎实推进,民生保障安全网进一步织密扎牢。2016年至2019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补助资金5618亿元,统筹用于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2018年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合计开工约7000万套,约2亿群众圆了安居梦;截至2019年底,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68亿人、2.05亿人、2.55亿人;养老金继续逐年上调,实现“十六连涨”……“底线”加紧筑牢,“保障网”更为坚实,人民群众分享更多改革发展的硕果。
民生连民心,民心系国运。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站在新起点上,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高质量发展。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筑牢民生底线,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就能汇聚起亿万中华儿女接续奋斗的无穷力量,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价值坐标中,始终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延展的是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进足迹。辉煌“十三五”收官在即,壮阔“十四五”又将启航。前不久,“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意见征求活动,这是我国五年规划编制史上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征求意见。我们期待,以五年规划为蓝图,全国上下接续奋斗,保障与改善民生这张答卷,也将获得更加美好的未来。(南方网罗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