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英国文学家狄更斯笔下工业革命发生后的世界。这番语境放在此刻,也是成立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世界是一次严峻考验。“黑天鹅”飞舞,“灰犀牛”狂奔,国际社会正在经历多边和单边、开放和封闭、合作和对抗的冲突考验,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全世界各国都必须予以严肃思考和认真应对。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越是关键阶段,越需要拨开迷雾、走向光明的指引力量。“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2017年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达沃斯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习近平主席发出的中国声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实性、操作性,为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经济注入更多稳定性。至今听来,依然言犹在耳、掷地有声。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具有指向性的话语,是中国对世界发展予以的科学研判。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中国支持经济全球化的立场不会改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不会改变。“十三五”期间,我国全面实施外商投资法,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连续下调关税,主动扩大进口;加大制度创新,提高开放质量;增设17个自贸试验区,从沿海省份扩大到中部、东北、西北、西南等区域……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不确定性,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既“做好了自己的事”,也就此扩大各国共同利益的汇合点。这番生动局面,可谓多赢。
“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不会关上。开着门,世界能够进入中国,中国也才能走向世界。我们希望,各国的大门也对中国投资者公平敞开。”只有在经济全球化的框架下作出更多开放的实践探索,才能建设好繁荣和包容的世界。就在近日,以“共建‘一带一路’,共兴数字经济”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超10万平方米展区,5000多个展位,“云上”参展企业1500多家,数以万计的“云洽谈”,实体展+“云上东博会”……事实证明,中国-东盟关系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也贡献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生动例证。零和博弈没有赢家,携手同行才能达到彼岸,中国用实际行动为促进经济全球化提供一剂良方。
“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面对前行路上的诸多变数,中国既有面对问题的勇气,更有采取行动的底气。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与180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分享疫情防控经验,派出30多支医疗专家组,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地区组织提供医疗物资援助等,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姿态为全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世人已有公论,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从来都是行动派、实干派。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也是奋斗者推动的。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率先倡导者和积极推动者,中国始终与各国利益休戚与共、命运紧密相连。
“世界历史发展告诉我们,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人类就是在同困难的斗争中前进的。”中国始终相信,政治互信不断加强,贸易增长不断加快,经济融合不断加深,互联互通不断加速,经济全球化发展之路就将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这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对此,我们充满期待,更勠力前行。(南方网韦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