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冈石窟,仔细察看雕塑、壁画,不时向工作人员询问石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情况。他嘱托道,“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今年全国两会,传统文化依然是重要话题。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续发展,代表委员们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寻求答案。
在传承中守住“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从敦煌莫高窟到云冈石窟,保护历史文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为习近平总书记所牵挂、关注和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只有守住“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枝繁叶茂,铸就新的辉煌。从“民惟邦本”,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再到“德不孤,必有邻”,只有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守住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才能贯通古今,开拓未来。
在创新中绘就“精神图谱”。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的活力在于创造,文化的张力在于创新,文化的魅力在于变化。不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束之高阁”“藏在深闺”,要赋予其时代气息、社会价值。2020年春天,全民抗疫期间,“云展览”成为新风尚,全国博物馆系统推出2000多场线上展览,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传统文化乘着云端走进千家万户。通过科技手段,善于创新、勇于创新、乐于创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才能走进时代,走近人心,走向未来,绘就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
在交流中凝聚“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交流、互鉴、融合,文化才能“百花齐放”;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开放包容,文化才能“气象万千”。从缤纷活动系牢人文纽带,到经典图书启迪全球思考,再到学术研讨增进沟通合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走出去,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从英国BBC拍摄的一部关于中国“诗圣”杜甫的纪录片走红海外,到敦煌莫高窟和柬埔寨吴哥窟赶赴一场横跨万里的千年之约,再到“讲信修睦、协和万邦”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起“精神力量”。
传承,我们才能知道“从何而来”;创新,我们才能知道“向何而去”;交流,我们才能知道“所在何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绽放新的光芒,必将律动时代脉搏,必将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精神力量”。(南方网郭雪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