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破解工匠精神培育难题 助力珠海经济发展

2020-07-31 14:50 来源:珠海特区报 郑晓纯

  从数据分析不难看出,在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过程中,存在“知易行难”的情况。高职学生在认知上明白工匠精神对于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也赞同践行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但在现实情景中,尤其是遇到一些利益冲突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就会选择追求现实利益,导致了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出现“知行分割”的情况。

  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作为培养新时代工匠的主阵地,当前,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这一方面却有很多新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工匠是指有某种技艺专长的人,比如鞋匠、木匠、花匠、画匠等,在现代社会泛指从事一线生产制造的工人、技师、工程师等。工匠精神一般是指凝练在工匠身上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理想精神追求,是工匠的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的集中体现。

  工匠精神无论对青年学生的个人成长,还是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都意义重大。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它是“中国智造”的重要“软件”支撑,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方向所在。一方面,工匠精神是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拉动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工匠精神还是青年学生成才成长的内在要求,有助于提高广大青年的职业竞争力,促进青年人在工作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

  二、珠海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分析

  尽管工匠精神对于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对于青年学生成才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中央、省、市各级政府也对高职教育给予极大的关注和诸多政策扶持,积极鼓励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但现实中,高职教育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这个领域,当前仍然面临很多新问题。以珠海地区高职学生为例,有关机构从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观念认知、技术技能、情感态度、意志信念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在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总体仅处于一般了解的层面。60%的同学一般了解,32%的同学知道一点,仅有7%的同学表示对于工匠精神非常了解,1%的同学甚至完全不了解。

  关于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教师讲授、日常书籍是排在前三名的了解途径,通过网络了解的有53%,通过老师讲授了解的有30%,通过日常书籍了解的仅有13%。

  调查结果还显示,90%的学生抱着就业的目的来高职学校学习,70%的学生选专业最先考虑的就是就业前景如何。这与工匠人才需要有淡泊名利的心态、与物为友的志趣、务实执着的性格、持之以恒的定力、善于动手实操的能力等特质背道而驰。

  从数据分析不难看出,在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过程中,存在“知易行难”的情况。高职学生在认知上明白工匠精神对于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也赞同践行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但在现实情景中,尤其是遇到一些利益冲突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就会选择追求现实利益,导致了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出现“知行分割”的情况。

  很多学生将工作看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这既有迫于现实的生存压力的因素,也有社会消极观念因素的影响。在追求高速度增长、规模化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技术活动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工具理性的冲击。

  三、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针对珠海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以为对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应侧重于学生内在自觉能动性的引导,采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融合互补的培育策略。

  显性教育指利用外显性工匠精神培育方法,公开地宣传教育,立场鲜明地引导学生树立工匠精神的意识,并践行到行为当中。

  隐性教育指把教育内容潜隐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工匠精神培育。

  培育路径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强化培育内容;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培育模式;联动各种培育载体;优化培育环境。

  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培育模式,提升技术技能水平。追求技艺精湛是工匠精神的必然。培育工匠精神需要以提升学生知识、技术技能水平为载体。珠海高职院校具有浓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征,如珠海城市职业学院实行“双三元”人才培养模式,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实行“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的“双精准”培育模式。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培育模式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最佳途径,也是一种较为全面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国家规定高职院校的培养目的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要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除了开设相关理论课程模块造就技能型人才所需的“知”外,还要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育人平台,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强化技能型人才的“行”,力求做到“做学合一”“脑手并用”。

  强化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双向互动,合力培养人才,互惠共赢。现代学徒制是以“师徒关系”为核心,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传统的学徒训练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现代学徒制将传统学徒制的情景化教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搭建学生与工作、工匠“零距离”接触的平台,优化高职院校师资结构、实现情景化教学、有效融合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精神品质的培养,实现学生培育和岗位需求精准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是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最佳途径,也是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生成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享誉世界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最大的特点就是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当中,学生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学徒,企业实训和学校学习时间差不多各占一半。学徒在企业的培训有一整套严格的标准,对学校教师下企业锻炼也有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教材编订完整科学。学生在企业接受严格的培训,在学校有针对性地接受理论,工学结合,既培养学生较高的技术能力,也培育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强化工匠精神培育内容,提升认知和情感认同。近几年“工匠精神”成为研究的热点,学界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从多个维度展开研究,但未形成共识性的定义。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上,笔者以为,以创新为核心、以爱业敬业为基础、以精益求精为重点、以止于至善为目标、以提高职业素养为根本。具体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明确地进行宣传教育。

  首先树立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劳动创造了人,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了人类历史。劳动因其本身而光荣,具有内在价值。技艺活动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追求技艺完美是内在自足的目的,不需要依附于劳动报酬等外在因素而被赞赏。如大国工匠高凤林曾拒绝高薪聘请而坚守工作岗位,一心一意做火箭“心脏”焊接人。追求技艺“目的善”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理想精神追求。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应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因而,培育工匠精神首先是培养学生树立劳动的崇高感、敬畏感和担当精神。在追求速度、规模化发展的社会中,技术被看成是服务于人的某种目的,被看成只具有工具价值,而被忽视了内在价值。工匠精神摒弃了劳动的异化,真正赋予工匠劳动的目的论价值。

  工匠热爱自己的作品,享受技艺活动的过程,把实现作品的完美极致看成最大的快乐,就像是自身生命意义的象征,产品的完美度成为了工匠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这是一种自然自觉、发自内心的情感,这种身心与对象合二为一的情感和信念是工匠精神的题中之义。工匠精神是对技术工具价值的摒弃,彰显技术的目的价值,培育工匠精神,避免将工匠变成工具的可能。

  工匠精神培育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和课程思政教育的常态化。高职教育应充分发挥思政课这个主阵地,旗帜鲜明地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特征进行宣传教育,培育学生认同劳动、崇尚劳动、追求技艺完美的价值观念。同时,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在专业技术技能教学中强化爱业、敬业、精业精神教育。爱业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利用课程思政平台,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热爱岗位工作、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工作情感和态度。精业精神体现为精益求精精神。精益求精精神是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内容的重点。工匠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技术技能,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追求自我超越,从“技”升华到“艺”的层面,将负责态度、钻研精神、创作灵感赋予产品当中,追求技艺的完美极致。

  培育工匠精神还少不了以赛促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通过激励学生参与各种省级、国家级、世界级比赛,在备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鼓励学生为实现理想或满足社会需求,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和路径等。

  工匠精神培育是一种人文教育活动,需要有良好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犹如工匠精神培育的土壤,土质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培育目标的成败。本质上来讲,大学教育是一个文化育人的过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通过教育来培育工匠精神,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文化浸染和熏陶。

  优化学校培育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立严谨的校园管理制度。严明学校管理制度,改变“差不多”的校园氛围,实现校园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通过一定程序形成一整套规则,并能落实实施,激励优秀者,惩罚违规者。培育严谨的工作作风,树榜样立模范,以标杆模范带动校园良好风气建设。其次,创设良好实训环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环境,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再次,创建规范的网络学习环境。科学利用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团队合作能力。塑造学生身心和谐统一的自我环境。发挥学校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的作用,关注和帮助学生排解学习、生活、情感以及成长路上的心理困惑,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三观;充分发挥现代学徒制师傅“口传心授”作用,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专注态度和坚韧毅力。

  (作者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编辑:杨雪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