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摘星”啦!经过10余个昼夜的奋战、一轮又一轮的核酸筛查、坚决果断的分级分区管理,广州防疫形势迎来了好转,今日广州实现了全市低风险。回首这十余天,在紧急和忙碌之外,我们时常能从点滴中感受到疫情防控的温度。
在本轮疫情暴发之初,广州就考虑到了城市里的老人、孕妇、小孩等群体的生活问题。4月10日,封控区、管控区内899位高龄老人、374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234位严重基础病者、1584位孕产妇及1692名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医疗需求均已得到服务保障。
老人、儿童、病人是社会中柔弱的群体,在疫情裹挟之下,也是最容易遭遇困难、亟待帮助的特殊人群。在防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特殊群体的日常就医用药需求可能会被忽视。这种忽视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人手的匮乏和准备的不充分,但更大程度上是疫情防控工作在压力下的变形。病毒传播快、隐匿性强,处置不慎便会引发大面积传播,防疫工作人员同时面临着工作压力、舆论压力和心理压力,在这样的压力下,可能会出现“一刀切”等不合理的防疫举措。在严防疫情的同时,做好呵护特殊人群这道必答题,考验的是城市的担当和能力。
越是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民生保障越要细致。民生保障越有温度,防控工作才会越有力度,也会更有成效。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上、每一处细节中。无论是社区专门开设窗口服务特殊人群的问诊就医需要,还是精准摸查筛选特殊群体并建立管理台账,都是疫情防控过程中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的体现。封闭管理,但不阻断关心与关爱的通道,真正做到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群众为中心。
饱含温度的防疫举措背后,是大数据手段的灵活运用,是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的提升,是城市韧性的彰显。广州各区从今年年初起对区内特殊群体进行了走访摸查,通过大数据人口筛查实现了多部门的数据共享,将特殊群体的摸查程度精确到个位数。在众多基层人员的努力下,完成了前置保障工作、提前摸排相关特殊群体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应急预案等工作。正因如此,广州经受住了此轮疫情的考验,守得云开见月明。
十多天来,广州政府以一系列迅速有力的举措切实保障群众生活物资的供应,充分呵护特殊群体的问诊就医需求,展现了一座城市面对疫情的勇敢担当,向群众传递出满满的安全感。或许,爱上一座城市,正是始于这份温度与安全感。(南方网刘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