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释放出了欢迎善意批评,打捞沉潜声音的善意。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多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传递社情民意的新平台。中国13亿人中就有7亿上网,而且网民也愈发热衷通过网络表达观点、反映诉求。其中不乏善意的批评声音。
批评是有力量的。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群众的批评之声,多是工作中问题和失误的反映,也是修改谬误、改进工作的“良药”。延安时期,开明人士李鼎铭先生建议我党“精兵简政”,有的人怀疑李鼎铭的提案动机不纯,然而,毛泽东同志却坚决支持李鼎铭,他说:“我们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论谁提出的意见,只要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办。”后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后,党、政、军各级组织,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效能,极大地节约了人力物力。
“善意的批评”不光是和风细雨式的,还有忠言逆耳的,甚至是暴风骤雨的,但无论是旁敲侧击式批评,还是严厉尖锐式批驳,只要是“出于善意”,都应就从中“汲取力量” ,在善意的批评中“痛并快乐着”。
邓小平同志说:“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然而,另一种可怕的情形却是,网上的批评已经人声鼎沸,一些领导干部却在“装睡”。或是“两耳不闻网上事”,对网上批评不闻不问;或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一听批评就跳脚。网上善意的批评变成了“沉潜的声音”。就此来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欢迎互联网上的监督批评”,也是在打捞“沉潜声音”。
陈毅同志曾经说过,“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网上善意的批评,也是“难得的诤友”。作为党员干部应该有宽阔的心胸,对批评之声多一些包容,耐心听、细心听、虚心听,对建设性意见及时吸纳,对困难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及时引导和纠正,把批评声音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原动力”。
古语讲:“朝闻过而夕改之。”就是说一个人早上知道了自己的过失,晚上就应该改正。欢迎善意的批评,还应落实在一个“改”字上。如果表面上对批评“虚心”接受,但却对工作中的失误、错误拖着不改或屡教不改,实质是“拒批评于千里之外”。唯有对批评中暴露出的问题,不掩饰、不推诿、不塞责,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才是欢迎批评应有的姿态。(南方网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