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列火车的卧铺车厢过道上,一群老人架起音响跳起了广场舞,音乐声穿透了整个车厢。无独有偶,在另一趟高铁上,有乘客经历了长达7个多小时的噪音困扰——边上的一位旅客几乎全程都在高声打电话。两件事指向了同一个问题:在列车这种密闭的公共空间里,个人行为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老人跳广场舞,出发点是活动筋骨、打发时间;那位打电话的乘客,也有沟通的需求和自由。问题在于,列车里空间狭小,人员密集,当这些个人行为以高分贝、长时间的形式出现时,就挤占了他人休息的基本权益。
铁路客服明确表示,车厢是休息场所,播放高分贝音乐、聚集跳舞违反乘车规范。但规则的落实,却常常显得软弱无力。列车员没有执法权,只能口头劝阻。如果规则只能停留在纸面,约束力自然大打折扣。
中老年人对公共和私人空间的界限感,可能不如年轻一代敏感。而更倾向于守护个人空间的年轻人,对这种“入侵”则感到难以忍受。然而,文明的核心是相互尊重与体谅,代际差异不能成为豁免规则的理由。
要化解这类矛盾,需要更有力的行动。首先,铁路部门是否可以赋予乘务员更有效的处置权限?能不能借鉴一些条例中对噪音的明确规定,把它们落实到铁路规章中?另外,还可以在车厢内设置分贝监测提醒装置,或者开发“一键投诉”渠道,让乘客的反馈能直达终端。
车轮滚滚向前,车厢内的秩序与安宁,考验的不仅是个人的素养,更是公共管理的智慧。当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自由边界止步于他人的合法权益,车厢才能成为旅途中的一片净土。规则的生命在于执行,而车厢文明的进步,正是在于每一次对规则的认真对待。
脚本、出镜、拍摄:王沛容
剪辑:毕丹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