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天的,山西大同的两名环卫工花了四小时徒手翻找八吨垃圾,竟只为找回游客在高铁上不慎丢失的一块儿童手表。当这条“暖心新闻”被推向公众时,那份预制菜般的感动却迅速发酵,像垃圾一样散发出不可名状的味道。
当地一句“百姓有需求就要去做”,听起来充满了正能量。然而,百姓的需求千千万万,为何在这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如此卖力?此前也有过地方帮忙寻找失物的热点新闻,只不过那次丢的是患儿的人工耳蜗,关系到生命健康,紧急寻找自然合情合理。但如果只是一块普通的儿童手表,又如何担得起四小时苦劳的分量?
报道刻意渲染“仅两名工人”“大热天”“四个多小时”“徒手翻找”这些细节,强调其中的艰辛,试图戳中观众的泪点,把基层劳动者的付出当成了宣传的佐料。这样的宣传只顾引导感动,却无视由此可能掀起的舆情巨浪,不仅反噬了自身,也让试图找回手表的家庭承受了不该承受之重。这不,一些捕风捉影的谣言就迫不及待地跑出来了。
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在这个报道里,那两位挥汗如雨的环卫工连名字都没有留下。难道这是为了保护他们的隐私吗?失语的环卫工,犹如两台翻垃圾专用的人形机器,成了背景板上模糊的像素。如果一味想着制造感动,却忘记了最不该忘记的人,也忘记了最朴素的民心所向,这种知其“燃”而不知其所以“燃”的“暖心新闻”,只会让读者在酷暑中更觉燥热难耐罢了。
脚本、出镜、拍摄:王沛容
剪辑:汪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