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中心发布通报,67款移动应用因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点名,其中包括政务类、金融类、工具类等多个领域的应用。
近年来,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APP非法获取、超范围收集、过度索权等侵害个人信息的现象,从完善法律法规到常态化检测通报,从互联网平台和企业利用技术手段不断提升信息安全防护水平,到公众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护网”越织越密。然而,从此次通报情况来看,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顽疾”难除,“数据收割”屡禁不止,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原因。除了通报与下架,还需从更深层次的治理逻辑中寻找答案。
图源:公安部网安局
“数据贪婪”成为违规行为的“生存土壤”。部分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超范围收集用户位置、通讯录、生物识别信息,甚至将数据非法转售给第三方。此次通报的《血糖记录本》等23款应用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包括通过客户端嵌入的第三方代码、插件等方式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未做匿名化处理隐私政策。《甘肃高速》等35款应用隐私政策未逐一列出APP(包括委托的第三方或嵌入的第三方代码、插件)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等。
面临“打地鼠”式治理困境。一方面,治理对象逐步从头部企业APP向中小型企业APP扩展,后者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整改力度不足;另一方面,典型问题经过曝光、整改后,剩余问题成为治理工作“深水区”,在问题识别、评估、判定等方面有待加强。例如,《客很多》等应用使用混淆代码隐藏核心逻辑,监管部门需耗时数月完成逆向分析。部分应用在用户卸载后仍持续上传历史操作记录,这种隐蔽的行为给监管带来了困难。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继出台,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划定了企业行为的红线。上月底,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公告,围绕六大重点问题开展系列专项行动,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APP(含小程序、公众号、快应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在整治的同时,可将打击重点放在精准营销、黑市倒卖等源头,切实斩断违规收集信息链条,铲除“野草滋生”的土壤。
面对APP违规收集信息的严峻挑战,还要打破“技术黑产升级—监管被动应对”的恶性循环。比如推动应用商店落实合规准入责任,利用AI技术实时监测APP行为,识别超范围收集、隐蔽传输等异常操作。建立数据流动溯源机制,确保违规行为可追踪、可定责,无处遁形。这不仅是对用户权益的切实保护,更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
个人信息保护并非单纯的合规问题,而是关乎数字社会信任基石的系统工程。相关部门强化立法与执法,头部企业牵头制定行业标准,推动数据收集“透明化”、使用“去标识化”,加强公众教育引导,培养“最小授权”使用习惯……只有多方努力“多元共治”,真正构筑起个人信息的“安全堤坝”,才能让用户的每一次点击与授权,成为信任的基石而非风险的源头。
撰文 尹贵龙